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逆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和“农村”是关键和典型的二分概念。城市城乡关系在各个空间层次上的长期和短期变化,始终与人类活动有着逻辑上的联系,这也是实证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成为进入,的城市国家之一,但对的程度需要提高。城市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一方面反映了对, 城市,周边地区的功能辐射和扩散,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衡。
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6072亿,比去年年底增加668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3111亿,占总人口的53.73%,比去年年底增加1.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到2013年底,年底城市的比例达到53.73%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城市的一般规律是,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这标志着城市进程的开始。超过20%后,进入将成为约50%的城市国家,并在达到70%时趋于稳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成为进入,的城市国家之一,但对的程度需要提高。
随着城市在中国的推进和城乡关系的发展,对, 城市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而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区域空间的扩展也随之而来。城市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一方面反映了对, 城市,周边地区的功能辐射和扩散,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衡。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加剧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城市,人口密度高,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渐显现。(a)城市生活费用高
城市住房的特点是典型的刚性需求。随着城市,的进步,土地资源的稀缺,对,住房的自然增长,城市,本地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对住房的新需求,使得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紧张,房价不断上涨。特别是2006年以来,房价涨幅超过人均收入增速,使得城市房价和住房困难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和加剧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出于成本原因,低收入家庭只能选择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买房或租房。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许多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得不早退晚归,在上下班的路上花费金钱和时间,这实际上增加了生活成本。
(2)城市资源短缺,城市功能的加强和集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但这与城市人口的就业需求之间存在供给缺口。大多数学院和大学都位于城市,尤其是城市。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留在城市,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好。同时,由于城市,的扩张,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果当地农村缺乏工业发展的支持,他们只能离开家乡到城镇或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由于失地人口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低技术重体力劳动,工作时间和收入难以保证。
人口的增长也导致了医疗和教育等社会资源的日益短缺。当城市的居民和富裕农民遇到健康问题时,他们会去医疗水平高、设施齐全的骨干医院。这些医院规模有限,接收能力不能满足需求,导致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进入,的农民无论是否能在城市买房,都会优先安排孩子在他们身边上学。在对,有城市户口的儿童和流动儿童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尽管城市为流动儿童提供了便利,但仍难以实施。(三)城市环境恶化
城市的地理范围正在逐渐扩大,私家车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大大增加了道路的负荷。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和混乱的驾驶秩序已经演变成一种普遍的城市现象,导致出行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甚至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和空气污染加剧。早年,各地普遍经历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城市,的发展中,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转移。此外,随着国际污染问题的影响,城市, 中国的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加剧尤为突出。一方面,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量增加,水源和水流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汽车尾气排放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直接或少量处理到进入大气中,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城市人口众多,流动性强。对, 城市人口的精细化治理和人性化服务不到位,而城市中小城市的社会安全网建设不完善,使城市成为刑事案件高发区。犯罪行为会对城市,对,居民的社会保障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他们的社会保障,影响居民的幸福感。中国“反”真实性辨析
美国,地理学家波恩,于1976年首次提出“反”(anti-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回归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函数自我优化和减小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从其驱动力来看,城市主要与工作和第一居住地有关,而反城市主要与旅游业和第二居住地有关,这直接表明城市人口分散在农村和自然地区。因此,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过度集聚效应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地区长期人口短缺导致的土地退化和破碎化以及自然资源损失,实现城市,对过度人口压力的再平衡。据公安部,户籍统计,近2.4亿城镇居民仅居住在城市,而在城市,没有户籍,城市的户籍率仅为35.2%。城市人口与城市人口户籍的概念存在统计上的差异。在中国,户籍制度不仅标志着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差异,也带来了社会福利保障的差异。这样,中国的“高城市率”本身就说明了什么
目前,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城市,出现了人口向郊区或农村转移的“反城市”现象:一是被媒体称赞为“逃离北上广",原本在一线城市,辛苦打工,迫于生活压力和户籍限制,而转移到二线、三线城市或小城镇的人;另一个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浙江和江苏,那里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公务员自愿放弃他们在城市的户籍,选择他们的农民身份。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人不愿意在城市定居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户口可以享受收益农村集体经济分红、征地补偿和安置房等。然而,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农民能够享受的收益很难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