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组织结构变革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
经济史学家保罗戴维用历史因素解释了技术进化过程中包含的技术渐进过程,以及制度变迁中形成的一种轨迹依赖[3]。同时,他还试图用技术相关性、规模经济和可替代成本等机制理论来解释路径依赖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结合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深入研究组织变革中路径依赖的形成和突破机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生物学家美国,埃尔德edge古尔德就研究了生物物种的灭绝,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物种往往是以跳跃的方式而不是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一个偶然和随机的突变因素可能导致物种进化中的一种行进路径,强调偶然突发事件对对生物进化路径的影响;古尔德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间歇平衡和熊猫拇指问题时,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路径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偶然因素促成了积极的利益,并不断被依循,锁定,从而导致了进入之路的出现。即使以后有更好的办法,也不会因为这条路的演变特点而被采纳。然后,在1985年,保罗试图解释打字机键盘上奇怪的字母排列是如何被标准化和固定的,以呈现一个事实:技术——的逐渐变化,只要它踏上了一定的轨道,就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淘汰另一种技术。尽管人们可能会发现,按照这条路径形成的技术显然并不比被抛弃的技术更有效率。由于一些偶然因素,QWERTY键盘在用户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他消费者在选择打字机时会考虑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而选择QWERTY键盘,这使得这种类型的打字机逐渐占据了整个市场。大卫称这种状态为“路径锁定”。从那以后,尽管出现了其他类型的键盘,但它们在技术或速度上更先进、更优越。然而,由于这条道路在进入,被封锁,其他产品很难进入市场销售。因此,结果的选择在技术上通常不是最佳的,但往往是由于意外的意外现象和不断增加的回报。戴维认为,形成技术变革路径依赖现象的机制有三个:技术相关性、投资的不可逆性和规模报酬递增。后来,阿瑟在1988年对对路径依赖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在与另一种技术竞争时获胜”,从而产生了四个自我强化机制和四个自我强化特征[4]。阿瑟在1989年还指出,一项技术的市场份额并不取决于技术的偏好和可能性,而是一个小的历史事件“锁定”所造成的回报增加[5]。
由此可见,路径依赖意味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最终结果可能占据有利地位并占据主导地位,进而被锁定在某种主导模式中。此外,一旦这种模式被反复依循,就很难被其他模式所取代或逆转和固定。因此,发生在固定时间点之前的偶然事件或突变因素往往能够决定整个事件相关序列的演化轨迹、特征和结果,这越来越表明历史过程能够限制路径行进的范围选择。更确切地说,过去的事件能够塑造未来,也就是说,历史正在发挥作用并控制着事态的发展轨迹方向。Masskell Malmberg(2007)也认为,昨天的学习实践和知识与今天使用的实践密切相关[6],但仅用历史因素和偶然的突发事件不能完全解释路径依赖的内涵和内在机制。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指出,在讨论路径形成的过程中,传统的路径依赖理论侧重于外部因素形成的技术变革和自我增强机制,而忽略了嵌入路径中并有能力采取变革行为的组织行为者。因为结果不仅反映了竞争技术的特征,还反映了组织能力的差异,尤其是企业家或领导者等行为者的隐性知识或决策技能[7]。这些行动者的主动性对对路径的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决定路径的演化方向,还会导致路径的中断。因此,诺斯认为,路径突破和路径偏离的实现只能通过外部冲击来实现。由于这一发现,像加洛德、卡尔诺伊和塞多这样的学者已经把他们的研究视野转向了路径创造和路径突破,而不是纯粹的被动的历史因素,只关注偶然的突出事件。(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