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处置经验(浅谈供给侧改革下的停产僵尸企业处置路径)
本文对停产的僵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行了分析和诊断,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对待僵尸企业已经成为本轮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后两种僵尸企业的处理和处置方法进行了探讨,而对对第一种停产企业的处置探讨较少
这种僵尸企业的存在消耗了国有企业的大量资源,并具有潜在的债务风险。稍有不慎就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不容忽视。二.停产僵尸企业的成因及危害(一)国有停产僵尸企业的成因国有停产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停产的僵尸企业之一是它们已经停产很长时间了,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普遍采用“托管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引起的权利纠纷和社会矛盾很小,在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不仅无法正常运营,还因为另一个是近年来停产的新僵尸企业。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地方政府产业位于政策错,为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地方政府采取短视行为,为了提升自身的政治成就和短期国内生产总值,对相关企业给予土地和税收优惠,并在一些产能明显过剩的地区放松对环保、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这不仅导致过度投资,还导致大量产能过剩,使一些低效企业通过补贴或降低成本得以生存。第二,上一轮4万亿刺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应对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总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计划导致了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张,为僵尸企业埋下了隐患。第三,对产品的需求正在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下降,主要贸易产品价格下跌。同时,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外部需求不足,使得相关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巨大冲击。由于订单不足、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者撤资等原因。许多发达企业陷入困境,成为僵尸企业。(二)国有僵尸企业的危害国有僵尸企业的危害小于对,正常运营的僵尸企业,因为停产企业基本上不可能产生银行信贷,对的金融风险受影响较小。但是,仍然存在着消耗大量国有资源等诸多危害,具体表现为:1 .安置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老僵尸是90年代末国企改革遗留下来的,或者规模太大,或者产权债务纠纷太复杂,总是“僵而不死”。这些企业没有竞争优势,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并购重组。大多数老员工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能力有限。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改革的推进,一些员工的身份已经被取代,但是社会保障所需的安置费用越高,企业本身就负担不起需要偿还的各种费用,地方政府也负担不起。因此,虽然已经要求托管企业的人员交由社会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度极大,人员安置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企业员工安置问题长期以来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收效甚微,群体性走访不断出现,影响了社会稳定。2.资产管理混乱,存在损失隐患。停产的僵尸企业管理落后,人员结构老化,难以适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制度落后,账实不符、档案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大量债权债务不由法规范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