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新时期老子教育思想研究动态)
书中指出,老庄创立的道教是哲学的支柱。从哲学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主要方面来看,道教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比重远远超过了被学术界普遍忽视的儒学。从中国,的政治或伦理史来看,“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可以成立的,但从哲学史来看,“儒道互补”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这些研究有效地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学术问题,并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中肯的重新评价,为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它是从道“0”中诞生的初始能量物质,是一种“三物”的非相物质,是生化的,生长万物。它具有“无相”和“有相”的双重物质结构特征、能量和性质。这些观点突破了以往的一些偏见,启发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樊浩提出了从《老子》到《道德经》的文本结构变化,这对于把握对与德关系方式的重大调整至关重要。老子思想、道学和哲学的最大贡献,不是“道”或“道”本身的概念,而是作为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的“道”理论。赵汀阳在《德道经》中把老子的自足性、创造性和“有利于而无利于”的思想融入到他的理论建构中,揭示了德与伦理学的区别。“人生是一种有目的的存在方式……”对幸福的追问可以转化为对获得幸福的方式的追问……幸福不是来自于利益,而是来自于道,而是来自于的追问,可以说是当代学者老子思想创新运用的典范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新时期对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开始在中国教育理论的本土建构中显示出其潜力。例如,在课程与教学理论方面,杨启亮指出:道家教育把真、善、美放在完美人格的目标上,而论文则公布了“生命”的过程,始终如一地融入自然生命的身体,从而创造出真正身心合一的教育。老子的“利与弊”理论为解决中国教学论的本土化问题提供了启示:光有广泛的学习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对具体知识进行扬弃,寻求自然无为的“道”,才有可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创新境界。在教育方面,提出老庄与儒家观点不同,知识不能作为道和存在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遵循“学”的规律从逐渐积累并不断毕业的过程;陶德的修养应该通过非知识的途径来进行。老子和庄子提出了道与教育的减法原理,即道与教育顺应自然的方向应该是相反的,以消除文明的对人的灵魂的污染,再现人的朴素自然。鲁洁指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引导人们走向‘成人之路’。在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中,“道”一词意味着一种自然的存在方式。在《论可能生活》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由万物的法则积累而成的。德'是道所体现的人的内在本性摘要:冯文全和冯碧瑛提出教育思想的许多观点,都借鉴了老子的道和的教育思想,在求真务实、确立中庸之道、厚德载物、重视道与主体的自我教育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