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国城乡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形成与变革)
长期以来,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被认为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单位福利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教育形成了明显的二元财政投入体系。改革幼儿教育二元财政投入体系,必须科学定位幼儿教育的功能,改变变现,幼儿教育分散的管理体制,增加幼儿教育经费的总投入量。
关键词:幼儿教育;倾斜的财政投入;幼儿教育管理系统1。二元幼儿教育投资体系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前城市幼儿教育投资体制的现状
实践与探索《癸卯学制》颁布于清末1904年。从那以后,幼儿教育机构在学术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学制规定:“现在省会厅州县和大圩镇都有育婴堂和经节堂,蒙养院附属于于颖经节第二堂。”“弃儿之家的规模因地而异,它们现在都有常年资金;如果规模太窄,我们应该尽量扩大房子,增加数量。”[1]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要求各地设立常年基金来发展幼儿教育。1903年,中国,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儿园诞生。公园在《开办章程》中规定:“公园里所有的衣物、书籍和保护物品都由政府提供,但不提供膳食。”本省儿童免交学费,外省儿童每月需交四元学费。”[2]首次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要因素,个人支付学费的幼儿教育办园措施。
此后,按照《癸卯学制》的规定,在湖北,幼儿园的示范下,一批政府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北京的蒙养院、湖南,的蒙养院相继出现。晚清时期,这些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上采取了政府全额投资的方式。由于费用充足,这些政府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设施、教师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例如,湖北幼儿园和蒙养院, 湖南都不遗余力地从日本聘请学前教育专家直接担任幼儿园教师,以确保幼儿园的初期办学质量。中华,共和国成立后,立即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号法令,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同时,教育部还在公布的《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号法令中规定,蒙养园应隶属于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蒙养园,作为学术体系中的一个教育机构,已经提高了幼儿教育的地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号法令,规定在小学设立幼儿园,幼儿园正式纳入学校体系,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在学术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民国时期,中国幼儿教育经费来源有两个特点:一是与晚清对相比,经费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因此,一批各类幼儿园相继成立,幼儿教育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其次,总的来说
在幼儿园的办学体制中,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公立的、私立的、附属于学校的、独立设置的。例如,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一所幼儿园,它位于附属小学的杜威校区。幼儿园由学校全额资助,同时收取学费和其他相关费用。规定每六个月付2元(杂用品1元,零食1元)。
自1920年北京香山慈友儿童之家主要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以来,其初期费用由监督洪水的基金支付,但没有得到当地的财政支持。因此,在他们接收的儿童中,有免费的孤儿、被遗弃的儿童和贫困儿童,也有付费的儿童。1923年,南京鼓楼实验幼儿园由陈鹤琴亲自管理。之后,8/10的资金由朱深甫,筹集,幼儿园进行了扩建和搬迁。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资金得到了中华教育促进会和东南大学教育系的资助。自1928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局每月发放津贴266元,自1929年11月以来,南京教育局每月发放津贴60元。1927年,中国,第一所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南京燕子矶幼儿园,在陈鹤琴500元的资助下成立。在中华,共和国,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分布在
城市的规模小于对,总体而言,对幼儿教育的投资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幼儿教育财政体系。2.老区幼儿教育二元投资体制的萌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红色区域。1934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红色政府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第一个文件(——-《托儿所组织条例》),其中强调了保持托儿所简单的原则。当时,托儿所设在农村地区,主要是为了减轻成年人参加革命战争和生产劳动的忧虑。因此,在投资中采取了地方导向、自主管理和政府引导的政策。一般来说,当地妇女照顾和管理孩子,政府补贴部分育儿用具。这种特殊的投资方式使苏区的托儿所迅速发展起来。1934年,兴国县建立了227个托儿所,而瑞金县计划发展920个托儿所。[4]1941年1月,
上一篇:体验幸福作文(体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