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六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我们不应盲目追求过去土地的城市化,而应着眼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
一是新型城镇化对中职生农村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农业人口有序有效转移。这对中职生:农村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教育。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仅是人们向城市的简单聚集,而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文明传播的过程。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水平。(2)加强新型农民教育。新型农民应加快“内涵”转变,主动迎接新型城镇化的新挑战,逐步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长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生产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3)促进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让农民工顺利流动,获得体面工作,为城市和地方产业发展输送新的技术型农民工。第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职生农村教育管理应注意六个结合
1.就培养目标而言,必须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相结合。中职农村教育应积极满足农村社区人群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超越长期存在的“与农业分离”和“为农业服务”的思想认识,着眼于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兼顾中职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或外出,或学习或工作,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职论文农村教育管理需要满足中职生继续教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多重目标,并能为其未来的生活和职业转换提供一定的教育依据。
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以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素质和能力放在与职业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把中职生农村从“农民”改造成“市民”,从“在田里洗脚”改造成“进城洗脑”,职业技能的改造是关键,城市文明和文化观念的培养是根本。因此,中职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仅是教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校的课程和文化内涵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既要体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需求,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以“需要、充分、实用”为原则,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继续实施技能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以养成教育为出发点,实施以文明文化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通过加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可以用友好的精神文化、亲近的物质文化、严谨的制度文化、积极的行为文化、相关的校企文化和社区文化来滋养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从而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在育人策略上,把因材施教的原则与严格关怀、宽容和欣赏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成人”,关键是找到中职生的闪光点,打开心灵的钥匙。中职农村的教育管理者大多是留守青少年和缺乏父母管教的“三穷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当代中职生,的理想、现实和人格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深刻理解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具体情况,才能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有能力解决当代中职生,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有对对中职生积极热情的奉献精神。当学生沐浴在严格、关怀、宽容和欣赏的春风之中,教师就能因材施教,学生的适应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就成为可能。
4在管理模式上,民主管理与生活指导相结合,民主管理是为了促进自我管理,这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改革的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教育的呼唤。没有民主管理意识的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中职生农村的问题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被“锁”在青春期,有时任性和叛逆,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因此,对在中职生教育管理中重视严格规范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通过教师的榜样加强生活指导,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做事、照顾自己、自主行动、自主学习、自力更生。毕竟,“老师们的榜样,对是学生心中最有用的阳光,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5在就业指导方面,将新型城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个人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选择观和创业观,已被纳入中职生德育目标。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生农村缺乏个人理想和职业规划,他们的综合素质较低。此外,由于缺乏职业崇拜和专业精神,他们有内在矛盾,缺乏信心,盲目就业和就业困难。因此,在对,开展“三观”教育,要立足个人实际,面对新型城镇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摒弃职业偏见,科学择业,灵活就业,勇于创业。在帮助他们找工作的同时,应该教会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需求,寻找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契合点”。树立远大理想,发展创新,讲求实效,艰苦奋斗。
6在评价模式上,以用人单位的“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结合多元综合评价,淡化最终的笔试标准化考试,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将职业能力发展过程纳入重要评价指标。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评估,都主要由雇主的专家进行检查。同时,它整合了自我、社会、家庭、学校和行业等多重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建立了动态的多重评价体系。在个性化和智能化生产的现代工业体系下,只有这种评价模式才能适应当前工业化中后期的生产模式,即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有效促进中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经济活动的衔接,加快中职生农村向新型就业岗位的不断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