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实力现状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然而,随着高考生源逐年减少,民办高校在短期扩张后陷入低谷,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生源短缺”。民办高校在面临外部生存压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内部资金来源、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等。因此,如何理性思考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径,引导民办高校健康良性发展,不仅是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与困境1 .资金来源单一。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费,这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首先,“边学边学”的资金运作模式迫使许多民办高校通过收取高额学费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高昂的学费门槛使考生“望而却步”,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招生。其次,这种“短命”资金阻碍了民办学校的发展。许多民办高校经费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匮乏,办公条件差,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民办高校资金短缺也导致一些民办高校集中力量扩大招生规模,片面追求扩大招生规模以获取更多学费。这无疑会导致民办高校的恶性循环,使学校陷入不招生就提高学费的怪圈。
2.专业和课程是模仿的。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公立高校的影响,盲目模仿或照搬公立高校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和“吸纳主义”的实践,专业设置盲目跟风。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旅游管理、法律等专业,很少甚至没有投入大量软硬件的工程专业,导致高校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同质化严重。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缺乏校本课程的积极开发,民办高校盲目照搬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相对简单,缺乏学科和学校的特色,不仅导致没有专业,也使得学校难以吸引学生和学生就业。3.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对教师普遍按需聘请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数量不确定。兼职教师很少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荣我荣,耻与辱”的荣辱观是冷漠的,教师与学校基本上是一种临时的、松散的契约关系。同时,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稳定,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两极分化”趋势。“两头”是指公立高校退休人员
4.学生人数减少,质量差。生源是制约大多数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过去的两年里,许多民办高校都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形势,面临着冷人群、学生危机和令人担忧的生存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源不足。近年来,由于对高考的逐步开放和高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学生人数逐年减少,造成了“僧多粥少”、“学校多学生少”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和高等教育学生的外流,国际市场也对对,私立院校的学生产生了影响。此外,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和偏见尚未消除,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口碑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比,也不具备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优势。学生更愿意在公立大学的独立学院复读或学习,而不是去私立大学,私立大学的新生注册率下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办高校的生源短缺,导致许多民办高校未能达到预期的办学规模,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生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困难。第二,学生素质差。民办高校的招生是在高考结束的时候。与同等水平的公立高校相比,录取分数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决定社会认可的程度,而社会认可的程度又决定学生的数量。民办高校在学生问题上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很难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客观地说,民办高校学生危机是竞争的结果,“学生危机”就是“生存危机”。5.管理制度不规范。在注册批次、注册计划、注册区域、注册分数等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不变的旧方法来管理民办高校,在专业评价、课程评价乃至办学水平的整体评价上也遵循了统一的标准。在行政部门的干预下,民办大学的办学活力受到压制,办学自主权受到损害,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民办高校而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规范、不完善,如采用企业化管理和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应有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相关制度不完善;二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不规范,尤其是对民办高校的师生管理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也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该系统的实施因人而异。有些学校教学管理松散,课程随意开放,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