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建设(发展平台:课程基地建设的关键)
2011年,江苏省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旨在创建一个以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为特色的综合教学平台,重点是改善课程内容的实施,重点是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旨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掘他们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潜力和专长。课程基地建设“日益有效”,但仍需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深化创新”,充分发挥其“平台和路径”作用,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开发平台的建立、结构和建设策略是课程基地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2012年,启东市大江中学以发展平台为课程基地建设的“生命线”,被批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取得了突出成绩。开发的高质量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学会发明》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以启东市大江中学实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建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以及基于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设备、项目实践、文化渗透和教师培训六大平台的发展平台架构和建设策略,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一、如何建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应根据课程基地建设的目的,建立合适的发展平台。平台是一个基本的环境和开发载体,可以用来衍生其他产品。开发平台不仅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也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实施方式。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是对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肩负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使命,是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实施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时,严格遵循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充分发挥学校传统和特色的教育优势,确立了对,的独立性。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设备、项目实践、文化渗透和教师培训六大平台相互支持、相互融合。 形成了基于课程基地建设“六大平台”的发展平台框架如图1),努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和教育环境的生态性,教育效果明显。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搭建发展平台时,应坚持五个“效益”:(1)立足校本背景,整合课程,提升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在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内涵的同时,着力打造特色课程,培养团队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加积极阳光的探索心态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3];(2)理念、方法和路径的整合有利于设施、设备、课程、教师和资源的统一,增强课程教学的内涵,形成资源服务网络;(3)展示知识g的过程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基地建设需要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安排。课程的学科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何种课程内容,都要将现有的课程基础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合理安排,不断实验和完善,突出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为重点,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课程体系模式框架。启东市大江中学对现有的“发明创造”等校本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升级,结合新课程中“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和省市地方课程的要求,新开发了“科学活动”等课程,并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创建了“学会发明”等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形成了以系列课程为支撑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的示范框架如图2)。在构建课程体系模式时,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应把握以下几点:(1)在目标上,应着眼于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使学生既能获得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发现、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内容上,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教育与人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探究和体验,强调“做中学、做中学”,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学校成为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优化教学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的示范场所。
(二)资源开发:丰富基地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基地的根本任务是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应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拓展课程资源的选择空间和学习领域。王一军博士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校本课程的探索,正走向学校学习领域的建设,形成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基地建设中环境、资源、学生和教师的重新定位和互动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学习领域。[4]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三结合”原则: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相结合,现有资源与开发资源相结合,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通过振兴和开发相关课程资源,拓宽师生视野,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学校、相关行政部门、高校、企业和家长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的课程资源支持系统。校园方面:(1)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如展厅及相关活动场所;(2)开发利用学校的潜在资源,如建设和完善天文馆和太阳能电站;(3)完善和发展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库;(4)建立专门的网站和其他平台。校外:(1)建立“课程基地咨询委员会”,积极寻求政策,的支持,与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2)建立“校企联盟”,建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