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作为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围绕知识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将课本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天职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考试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所以知识教育的本质是应试教育。令人担忧的是,在当前的教育中,知识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大、中、小学的所有课程基本上都处于知识教育模式下。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只有技术教育。”[1]信仰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知识教育相信把知识传授给人们,所以知识成为教育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作为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围绕知识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将课本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天职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考试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所以知识教育的本质是应试教育。
当然,知识教育的存在有其合法性。知识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整个人类教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获得的。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人类已经走出了动物王国。启蒙思想家曾经说过:无知的人迷信,盲目顺从。要摆脱无知和盲目顺从,获得独立,就必须掌握知识,而教育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启蒙运动实际上赋予了现代知识教育存在的合法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启蒙运动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而现代教育正是由于对人对知识的渴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可忽视的是,启蒙运动不仅使人们重视知识,而且深刻影响和决定了现代知识观的形成,为现代知识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知识是知识教育的中心,对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即不同的知识观,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形式。
知识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知识观。在古代,人们把知识与道德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它引导人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在柏拉图看来,知识是一种包含真理的信念。在古代中国,知识也与伦理和生活有关。尽管儒家思想“积极地运用智慧,尊重知识”,但儒家思想所重视的知识与美德也是难以区分的。孔子主张知识分子应该参政,“但孔子心目中的知识分子不应该没有原则地参政。”他的来源标准是他能否做到“道”[2]。也就是说,能够从政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道德知识。可见,古代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掌握知识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知识观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现代文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区别之一是科学知识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革命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力量。然而,现代知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被缩小为科学,并且“一场新科学革命的特点是增加了一种实用目的……这种信念在16和17世纪一直在发展,并且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强烈和广泛传播,这构成了新科学本身及其特点”[3]。现代功利主义大师义知识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是以功利主义大师义知识观义知识观,为代表的,他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在培根看来,知识是人们通过深入自然和研究事物本身的本质而获得的东西,[4]只有对对的客观存在获得了正确理解的那一部分才能被看作是知识,人们获得这种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5]:“指出培根珍惜科学知识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通过利用可能产生于它的发明为人类造福”培根的知识观决定并影响了现代人对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深受现代实证主义的影响。正如默顿所说:“功利主义的乐观主义在两个世纪之后的实证主义信仰中达到了顶峰。这种实证主义的信念是,在对几乎一切都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所以知识和征服自然必须无限期地继续下去。”[6]在义知识观看来,知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真理,是对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理解,是人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义知识观,是功利主义大师,也是义知识观,的工具大师。工具所有者义知识观,不仅成为现代社会知识的主导解释者,而且直接决定了现代教育观,成为现代知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知识教育的核心是知识,而现代知识教育是以功利主义大师义知识观义知识观,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大师只重视知识的客观性、真实性、实用性和工具性,因而忽视了古代知识的道德和价值意蕴,因而知识教育成为了一种工具性教育。这种工具性教育以“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价值和信仰的分离导致了“人”向工具的演变。功利主义大师义知识观,把知识缩小为科学,认为知识是纯粹的客观真理,这必然会抛弃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信念。一旦知识从价值观和信仰中分离出来,知识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与人无关的工具。在用工具性知识教育对人的时候,人们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从而成为知识教育的工具。第二,教学成为一种机械活动,导致教与育人、读书与做人的分离。既然知识等于真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课本知识是毫无疑问的。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两者都起着工具的作用,教学已经成为知识输出和输入的机械过程。这种工具性教育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与育人相分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阅读与做人相分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当教育演变成机械活动时,就意味着教育已经背离了自身的本性。令人担忧的是,在当前的教育中,知识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大、中、小学的所有课程基本上都处于知识教育模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