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退让的我没有底线(让人文教育守住学生的人生“底线”)
近日,对,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布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某,故意投毒泄愤杀害被害人黄某,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依法处罚。没有“文学”,必然会有一些行为问题。更有甚者,就像林某,一样,他做出了诸如下毒这样的蠢事,因为他“不高兴地看着别人”,等等。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无旁贷。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教育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两所名牌大学的天才学生,做了两年的舍友,就因为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毁掉了他们美好的未来,他们所承载的两个家庭的希望也随之而去,这不可避免地让人叹息。想到几年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群高智商的大学生,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如此冲动和莽撞?为什么培养人才的高校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
也许可以说有家庭教育的因素,所谓“看不起大的,三岁看不起老的”,也许可以说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大学生负担太重,等等。然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反思“错误”更为合理,因为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难发现,目前各级学校教育都注重知识的传授,“书”教得好,但“人”的培养却跟不上。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林某,林某的独家采访时,他说自己在监狱里主要读文学名著,他觉得自己在学校里读了太多的理工科书籍,但读的文学名著太少了。然而,对的行为主要是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他在说话和做事时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后果,也没有意识到不伤害别人应该是做人的底线。从林某的《自白》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我们普遍重视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熏陶。第二,在培养人方面缺乏关爱教育。学生的学习充满竞争,他们与分数竞争。然而,人类发展中的基本人格因素,如宽容、关心和合作,却很少得到培养。
“文武双全”,缺乏足够人文修养的大学生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也容易“紧张”。没有“文学”,必然会有一些行为问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插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许多学生在通过高考后突然迷失了方向,浪费了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更有甚者,就像林某,一样,他做出了诸如下毒这样的蠢事,因为他“不高兴地看着别人”,等等。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行为、习惯乃至性格的培养是一个积累和熏陶的过程。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无旁贷。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教育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除了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人文素养。作为一所大学,我们不仅要关注专业和就业,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就像一场接力赛,大学就像这样,难道其他阶段的教育不应该像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