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克服的三大障碍)
马克思理论家应该采取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全球视野,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时俱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创新;障碍
马克思原创理论面临着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压力和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马克思理论的创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理论创新的个体局限性和对思想家生活时空的客观局限性决定了无论选择哪种理论来指导实践,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思想家的理论思想发展,社会发展的道路更不可能遵循严格的逻辑原则。对原创现实社会主义理论的偏离是正常的,马克思原创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紧张是必然的、正常的。“左”倾教条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似乎严格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病态的、反常的选择。只有在偏离和张力中产生的力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只有在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道路。我们不能因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而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不能因为苏共教条地推行马克思主义而推卸原创理论的责任。正确的态度是,我们应该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中学习,寻找马克思理论的生长点,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用马克思经典理论来压平和规范社会主义实践。然而,仅仅依靠创新意识和勇气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克服马克思主义领域长期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对,绝对真理的观念障碍,克服“冷战思维方式”和“学习型”体系所建构的学术态度。有障碍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承认或不知道障碍,更重要的是,把障碍当成一种法宝。
1.克服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对的普遍真理的传统观念
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对的普遍真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初衷,也给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灾难。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教训表明,正是对的绝对真理观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神圣化。当现实和理论之间存在矛盾时,我们不仅不能反思思想的对错,而且不能检验信仰的真实性。相反,实践被“对",的绝对真理”所切断,实践中的问题被归因于人们思想中的非教条主义。因此,大规模的思想改革和“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能忘记“左”倾教条主义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的惨痛教训。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将他们的理论视为普遍适用的终极真理。对真理视马克思主义为绝对真理,与马克思真理观本身相矛盾,与时俱进,逻辑上被排斥。马克思主义是对真理和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终身实践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反对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不可改变的终极真理。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问题,他们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自己以前的理论成果。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大工业在过去25年中的巨大发展,工人阶级的政党也有所发展。由于二月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权两个月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881年2月,向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明确提出了反对的未来社会的具体构想,指出“将来某一时刻应该做什么,立即应该做什么,完全取决于人们生活的具体环境。”恩格斯曾多次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地记忆和复制的教条。”1895年,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的信中指出:“整个世界的观点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方法。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指出:“马克思的这些祖先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这是第一次。然而,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和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必须创造新的理论,写新的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祖先是不可能的。“古典作家的学术态度显然与‘真理观’不相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真理性、开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对形象的科学研究应该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应该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正视原创马克思理论面临的当代困境,摒弃傲慢与无知的观念障碍,以反思与批判的精神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为背景,准确把握要继承什么
下一篇:感觉他在逃避我(我在逃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