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保障指挥(面向实战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思考)
装备保障指挥人员作为我军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具备一般人才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特殊素质,这是由其特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决定的。各种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各种新型武器和新概念武器不断出现。对物体的变形能力。实践表明,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军队系统院校不具备培养全部军事知识的能力。为全岗位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应注重提高其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装备保障指挥人员作为我军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具备一般人才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特殊素质,这是由其特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决定的。
(一)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知识构成
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知识构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知识、法规和政策知识及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构成的思想政治知识;二是由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信息科学知识组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由军事常识和军事理论知识组成的军事基础知识;第四是由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专业业务知识;第五,身心知识,包括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和心理知识。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军事装备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各种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各种新型武器和新概念武器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装备保障指挥员具备信息、材料、能源、生物、海洋、军事和航空航天等现代军事高科技知识,熟悉武器装备的原理、结构、性能和技术特点。如右侧所示:
(二)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能力构成
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能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改造能力,另一类是自我完善能力[2]。
对物体的变形能力。它主要包括战时装备保障指挥能力和平时装备管理能力。战时装备保障的指挥能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指挥效果上,其关键在于确保作战的胜利。装备管理能力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使用上,其核心在于最大化装备管理水平的能力。装备保障指挥人员应围绕这两种能力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
主体的自我完善能力。就是要不断加强修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不断战胜和超越自己。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自学能力,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不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二是内省能力,通过在社会实践和军事实践活动中的自省和反思,不断弥补扬长弃短和固强的不足;三是自我控制,可以消除不良外部因素的刺激和干扰,用理智控制情绪,保持冷静;第四,自我激励,它总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精神和性格的毅力,毅力,高昂的精神和进取精神。
(三)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素质构成
在军事素质方面,要熟悉现代战争理论,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对对信息战的特点和规律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战略水平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强的联合作战意识,在未来的联合作战中有很强的协调意识、高度的时效性和严格的纪律性[3]。在科技素质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及时主动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善于自我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装备,适应信息战装备保障指挥的新要求;它能从海量信息中快速识别有用信息和关键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和利用信息。就心理素质而言,它具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能够在面对突发和复杂的情况时保持冷静,并且惊讶而不困惑;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敢于冒险,并承担合理的风险。尤其是在复杂、激烈、残酷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常存能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意志力和输赢心理承受力。
二、面向实战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养对政策措施
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联合作战的水平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有效途径,加深对对人才培养的经常性认识。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与教育政策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努力为人才培养创造实践环境和继续教育环境,促进人才的自我培养,形成地方政府、部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有利于装备保障指挥人才涌现的氛围。
(1)《展望未来战争》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养
“将来如何战斗,如何培养人才”。未来战争是信息战,武器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使战争成为情报和信息的较量。然而,由于训练周期长、武器装备更新快、知识老化变化快,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训练难以满足实战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能够驾驭信息化条件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4]:首先,从军事斗争的装备准备需求出发,使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未来作战装备保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训练的对性。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逼真的模拟作战条件,进行战略、协调和指挥演练。组织学生到部队参观学习,参加重大军事活动,把学生放在实际环境中锻炼。第三,各军事院校应实行客座教授制度。实践表明,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军队系统院校不具备培养全部军事知识的能力。为依托军事教育资源拓宽高校人才培养渠道,可以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实施全军客座教授制度,以满足系统高校对军勤教师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为使用训练器材支援指挥人员
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适应性要求高校在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养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高校具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优势,在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高校应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担负起面向实战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责任。首先,按照讲与学相结合、学与研相结合、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共性,体现个性,形成“精讲-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其次,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入讨论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消化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指挥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础,指挥与技术相结合,这是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素质结构的特殊要求;第四,具有高起点、多层次、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并存的特点,积极满足未来战争中军队建设和对各级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需求。
(3)培养专职就业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
为全岗位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应注重提高其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军事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具备成长为装备保障指挥人才的必要条件。教育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能力,高学历士兵不等于装备保障指挥人才。没有军事实践,士兵就不可能积累经验,增加才能,更谈不上打造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因此,只有坚持学习与实践、训练与使用相结合,才能促进人才增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逐步组织装备保障指挥人员开展系统内外的转岗交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真正走出转岗交流的路子,为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群体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