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模式有哪几种(世界主要融资模式成因探索)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英和美为代表的证券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二是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这两种融资模式是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法律因素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本文探讨了对,这两种不同融资模式的成因,最后比较了对这两种融资模式的优缺点,其中英美-style融资模式侧重于较为发达的美,而日德-style融资模式侧重于与中国文化相似的亚洲日本,
一.历史方面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1860年,美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美,没有被封建制度完全开发,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基础薄弱,人们没有足够的钱存入银行,银行就不能贷款给企业。因此,企业融资主要依靠自身发展和虚拟证券市场,银行的作用较弱。美的一些学者认为,美最早的证券交易可以追溯到1725年的商品拍卖市场,因为当时在小麦、烟草甚至奴隶的交易中拍卖了来自欧洲的零星证券。美证券交易的第一次繁荣始于联邦政府成立时发行的战争债券。总的来说,随着美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证券业逐渐走向成熟。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证券市场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历史悠久,证券市场有足够的优势吸引企业通过它融资,这无非是形成一种以证券市场为导向的融资模式。
虽然日本是美之后的一个工业化国家(1904年完成或接近完成工业革命),但它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全面发展。日本银行业发展历史悠久。1882年,“日本,中央银行”成立。近代以来,为了快速建设现代工业,日本银行在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保证企业资金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证券业从处于战前经济核心地位的财阀公司发展而来。正是由于这一历史渊源,日本证券业的垄断相当严重。20世纪60年代以后,行业集中度加剧,形成了以野村证券、大和, 日兴证券和山一,证券为主的四家证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操纵和控制了日本证券市场。日本证券业起步较晚,垄断导致其发展缓慢。其在日本企业融资中的地位远不如银行,因此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导向的融资模式。
第二,文化方面
作为一个西方国家,美信奉“个人主义”,这不等于“利己主义”。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通常被理解为突出个性和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立,支持个人的行动自由和完全的信仰自由。他是站在对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一个命题,是西方文化中民主意识的起点和当前民主制度的基础,进而演化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生命力和鲜明特色的政治经济理论和文化的核心。因此,美人强调个人利益,不认为他们应该与企业同甘共苦。每个人只需要做出自己最好的选择。美国家的企业也更喜欢在限制较少的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而不是受银行监督。日本,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信奉“教”的哲学。长期的封建制度“皇帝的专制”使它习惯于信仰和遵守对的权威,而不强调个性和突出协会的利益。
三.法律方面
美有反对资金过度集中的法律传统。早在1863年,美国家银行法就限制商业银行在一个州的业务。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家银行大量破产。1933年,美州政府制定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规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必须分开,禁止商业银行持有和交易企业股票。自1890年以来,法规及其一系列修正案(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得到了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修正案主要规定了禁止各种非法垄断、限制性或不正当商业行为的规则。在美,国的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的规模远远大于股票融资。这是因为法律规定股票股息必须征税,而债券还本付息不征税,这使得在许多情况下借贷成本低于发行股票的成本。
日本的法律与美, 欧,的法律不同,对对企业之间的相互投资几乎没有限制。从传统观点来看,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财阀持股”的方式。在一个大财阀下有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财阀以统一的方式持有股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财阀的解体,股权一度分散,但随着战前属于同一财阀的企业通过相互持股而重新集中,股权再次集中。“在大树下乘凉”。通过相互持股,企业可以降低兼并的可能性,加强关联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
企业融资模式研究的核心在于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融资安排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我不认为这两种融资模式的优劣有固定的标准。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稳定的角度来看,日本的融资模式显然更加稳定,因为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大股东,必然会有计划,而日常决策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所以企业的行为是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整个社会经济也会更加稳定。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市场的作用,我们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根据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尽量减少对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才能使成本最小,市场结构最稳定。这样,美的融资模式表面上比日本的更分散、更混乱,但实际上,它在更大程度上遵守了市场规则,使每个“利己”的人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本性做出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每个追求利润的企业都能充分利用市场最大化其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