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对策)

时间:2020-10-15 07:15:08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9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业化改革后,农业银行退出了容易出现巨额亏损的农户贷款业务,将发展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和大客户。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供求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金融机构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村金融的整体供求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长期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如农村商业银行),并存在人为贷款等现象,使得这些机构自身和社会效益低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商业化改革后,农业银行退出了容易出现巨额亏损的农户贷款业务,将发展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和大客户。在一些地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还没有在县级设立分行,更不用说在乡镇及以下了。此外,近年来,由于政策放松了对农民的贷款,少数人利用法律与政策,的差距,从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借入大量贷款用于其他非农业发展目的,导致农民金融信贷减少,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最初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但大多只吸收农村地区的存款,而对农民提供的信贷服务极其有限。然而,由于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损失,农村信用社无法根据对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基于上述原因,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靠非正规金融形式来获得金融支持。不难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严重失衡,农村金融服务业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和发展考验。

2.农业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比例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三农”金融需求增长与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图1号显示,农村存款余额从1981年的44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3845.93亿元,而同期农村贷款余额从189.7亿元增加到30651.8亿元,相差33194.13亿元。这种差异就是所谓的“金融渗漏”,即超过农村贷款110%,一方面反映了被动的金融渗漏问题,即金融机构减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尴尬: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却找不到合适的农业投资渠道,小农经济抑制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动力。

据有关数据显示,随着“三农”问题的深入,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逐年增加,从1997年到2009年增加了近7倍。但是,每年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所有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表明农业贷款与其他行业贷款的发展水平相比并没有优势。大量农村资金不能“取之于农业,用之于农业”。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农业融资风险大、成本高,对农业资金的需求通常使用周期长、恢复慢。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放在利润第一位,对农业贷款的存贷比在这方面必然受到限制。此外,尽管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非正规金融,但资金缺口仍超过4.5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例严重失衡。如果目前的县乡财政体制不能深入开展,对-oriented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将直接阻碍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3.农业和农民没有信贷需求的优势。中国农业一直是弱势产业,不具备金融需求的产业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一直相对较低,基本上是典型的小农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和比较收益低,资本形成效率整体水平低,不能承受较大的信用风险。农业的这一产业特征使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比例很低。同时,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农业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我国农民规模小、人数多、分散程度高、信息贫乏,收入水平、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农户的信贷需求存在诸多弱点,如无担保、贷款金额小、高度分散、同年短期融资等,导致信贷风险高、成本高、利润率低、金融机构干预积极性不足,农户在信贷需求上没有优势。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大量资金外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一是由于对,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和信息的缺乏,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对对,信贷交易做出准确判断,信贷交易成功率低,交易成本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贷款承受能力弱,贷款条件差,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谨慎甚至拒绝放贷;第三,一些农村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破坏了农村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资金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被迫降低贷款额度以规避金融风险。随着农村金融生态的恶化,一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放弃了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努力,收缩贷款,减少农村商业网点,导致农村资本流向城市和非农领域。与此同时,向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的贷款严重不足。对银行业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数量较少,而村镇银行等国家批准的农村合作金融数量仍然很少,因此,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只能主要依靠非正规金融渠道,需要规范、引导和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真理来源于实践)

下一篇:十全九美为何缺一美(浅析《十全九美》影视片头设计)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