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理财产品保本吗(谈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的启示)
然而,结构性产品具有衍生产品的属性,具有很大的风险,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银行和投资者的重视。而零的收益事件让银行和投资者有机会认真考虑如何平衡结构性产品与收益的风险。双方必须寻求共识,以实现双赢。基础资产直接投资将导致基础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并承担基础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与16%相比,差异为0.11%,投资者被迫接受零收益。
关键词:结构性产品,零收益回流测试,港股挂钩,年底, 2007。当上海, 浦东发展银行2006年第九个F2计划的理财产品“汇彩彩”于2007年12月底到期时,收益实际投资为0,浦发银行只给予投资者相当于投资金额0.0369%的利息税调整补偿。许多投资者不明白收益最终是零。尽管香港股市在2007年时起时落,但全年涨幅仍较大,跌幅较小。特别是四大关联股票分别上涨了96.2%、47.41%、31.29%和-2.62%,整体收益水平并不低。为什么这个产品的实际收益只有0.0396%?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个产品。该产品的总体结构如下:(1)该产品与香港: 中国建行, 中国人寿保险、中银香港股票和招商银行上市的四只股票挂钩。(2)产品为一年保本产品。如果发生收益,收益利率区间为33,360。收益比率=[最大值{16%-(最佳股票表现值-最差股票表现值)},0%]。(3)通过2007年12月19日关联股票的收盘价观察股票表现。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挂钩基础资产和直接投资基础资产。基础资产直接投资将导致基础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并承担基础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然而,对于与基本资产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对不仅依赖于基本资产的价格趋势,还依赖于产品的设计方法,即投资者投资于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如何与基本资产的价格趋势相关,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其他相关方式。从浦发,银行的这个产品可以看出,投资者的收益比率与四只股票的业绩差异成反比(最佳股票业绩值-最差股票业绩值)。业绩差异越小,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就越高,反之亦然。在了解了这种产品的结构后,对股票有一点了解的人应该意识到巨大的风险。在一年的时间里,四只股票中表现最好的股票的收益比率和表现最差的股票的收益比率之差不能超过16%。这种可能性有多低,更别说香港,了,那里没有跌宕起伏的限制。此外,该产品的最高收益比率为16%,即四只股票的表现完全相同,即四只股票属于完全正相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这四家公司都属于金融业,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收益来源、规模和资本结构都不一样。退一步说,尽管两家公司非常相似,但股价很可能受到二级市场的影响,这使得收益利率的差异超过16%。与中国人寿和中银香港自2004年以来的数据(金融股一般上市较晚)相比,三年中没有一年的最佳表现和最差表现值接近于0,甚至三年中没有一年的表现差小于16%。2004年,这两只股票的表现差异最小。与16%相比,差异为0.11%,投资者被迫接受零收益。请注意,这仍然是两只股票之间的比较。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最佳表现和最差表现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投资者获得零收益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反向流动测试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收益比率,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反向流动测试了解到,这种产品是一种具有很大风险的结构性产品。虽然该产品的最高年收益率为16%,但这一条件相当苛刻,因为只有当四只股票的涨跌完全相等时才能实现。在没有价格限制和卖空机制的香港股票市场,这种设计几乎不可能达到最高收益利率。同时,除了浦发银行的这一产品外,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等几家银行的产品到期时也是零收益。这是一波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寒流。结构性产品受到质疑,这一度影响到2008年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总量。在这次零收益事件中,我们应该总结和吸取教训。对,在银行,应该检查他是否有责任,以及责任在哪里。就我个人而言,银行的责任不在于该产品只能给投资者零收益,而在于在设计和向投资者介绍该产品时是否考虑了该产品的风险,并向投资者充分披露。根据规定,银行理财计划应在分析和研究对潜在目标客户的基础上,根据对的具体目标客户,制定、设计和销售资本投资和管理计划。银行在向最终投资者介绍和销售该产品时,应仔细分析该产品的风险有多高,以及如何适合具有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当投资者理解产品风险,并仍然表示愿意购买这种产品,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即使最终发生零收益,投资者将真正承担风险,银行将不会担心承担信用损失。然而,银行是否履行了尽职调查义务,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履行了尽职调查义务?这值得银行深思。只有当客户的利益与自身利益协调一致时,银行和客户才能双赢。
这一事件也给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许多投资者缺乏投资知识,往往认为他们可以从购买理财产品中受益。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许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资金很容易。疯狂过后,我们的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迫切需要掌握适当的财务管理知识。许多投资者往往认为产品的预期收益利率是收益到期利率,而对理财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未得到充分理解。一旦遭遇损失,他们会指责银行,最终导致目前的“双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