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评析美国电影《苜蓿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苜蓿地》借助于一个朋友聚会的DV记录,冲突事件被巧妙地插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仿佛这些事件是偶然发生的,只是被DV机器捕捉到了,电影中的晃动镜头和不断插入的视频片段增加了这种真实性。如果把先前录制的视频片段的插入和由DV故障引起的胶片断裂视为DV磁带和机器的内部因素,那么我们可以把整个胶片视为一个完整的录制过程,即一个镜头。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方式并不完全客观真实,但它实际上有着创作者明显的主观痕迹。
首先,摄影机一直跟不上主角,失去了客观性和独立性。在影片中,摄像机是由校长控制的,他被的弟弟临时雇来当晚会的记录员,但他并不打算这样做。只是因为他最喜欢的女孩会来,他才接手了这份工作。哈德非常尽职尽责。他忠实地记录了聚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并尽力而为。这没有错。然而,事件发生后,哈德仍在做自己的记录工作,无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仍然忠实地记录着。如果在现实的逻辑中考虑这一点,它将不可避免地不合理。此时,哈德已经成为创意层面的摄影师。他完全专注于人物来表达事件和人物的命运。这时,我们清楚地感觉到造物主的存在。
其次,所用元素的及时出现违背了真实事件的复杂性,体现了强烈的主观安排效果。影片中所有的中心事件都发生在镜头下,两者的结合只能揭示创作的痕迹。这样,在真实记录的表象下,影片揭示了创作者的巧妙安排。
其次,观众的间接观看变成了直接的参与体验
在传统电影中,我们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总是带着旁观者的心理观看。这是由于观众和屏幕之间的距离,当然还有摄像机。在过去的电影中,摄像机总是作为事件的记录者理性地存在,它总是生活在事件之外,以调度者的姿态在摄像机前安排事件。虽然有一些表达方式,如画面外的空间,但我们总觉得事件的展示局限于屏幕的“画框”。
在《苜蓿地》中,它不是摄像机前的事件,而是摄像机在事件中。摄像机已经成为活动过程中所有人的一员,成为活动参与者的“眼睛”。摄像机显示的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在“眼睛”的背后,除了剧中的哈德,这个角色,肯定还有更多的人在看电影。通过这种形式的成就,观众突然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一个聚会,观众不再像以前的电影那样舒适地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边看电影边吃边喝,揭示了旁观者的娱乐心理,而是成为了事件的参与者,就像镜头是他们的眼睛一样,体验着这一事件。相机显示的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但相机没有显示的东西并不像以前的电影那样存在。在人们的心理印象中,整个事件是一个宏大的场景,“眼睛”融入到整个事件中,可以像事件记录一样记录下来。因此,《苜蓿地》改变了从过去的间接观看到直接参与的体验。在这种参与式的形式中,剧中的人物哈德,躲在“眼睛”后面,却出现在观众当中。观众和哈德一起经历了灾难
第三,英雄主义在文化层面上的衰落
一部好的电影在讲故事时总是带有创作者的意图,即思想内涵。它不能被用作娱乐人取乐的工具。尽管美国和梅里埃的魔幻电影出现在电影的早期,张石川“兴趣是最好的,无处不在”的思想也出现在中国[1]然而,电影最终走上了从回归到“写作扛路”的正确道路。
虽然《苜蓿地》是一个明显的商业电影,英俊的男人,美丽的女人,怪物,军队,灾难,救援,等等。都透露出强烈的商业意义,成为深深吸引观众的元素。然而,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苜蓿地》并不排除艺术元素,更不用说表达思想内涵了。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一个标榜自由、独立和崇尚英雄主义的国家。在过去的美国电影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无处不在。《超人》,《蜘蛛侠》,《终结者》,这些商业电影都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这与美国的民族情结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极其自由独立的精神和崇尚英雄的民族情结,这些构成了美国的文化基础[2],也使美国人民有一种强烈的心里优越感
在许多电影中,美国以拯救世界、引领世界走向自由与和平的姿态出现,如《后天》、《2012》等。然而,随着“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美国市民突然感到生活环境不太平、不安全,陷入恐惧之中,社会充满恐慌气氛。人们觉得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稳定和危机四伏的社会。
《苜蓿地》就是基于这种社会情绪。影片中对对事件的第一反应是“恐怖袭击”,这无疑直接指向了“9.11”事件给美国人民造成的心理阴影。同时,这部电影改变了以往电影中美国高大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在对面对困难无能为力的美国,电影中的人们面对灾难,困惑而无助。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警察或主要角色并没有最终逃脱灾难的诡计,他们也“轻易屈服”。特别是在电影的结尾,罗伯和他的女朋友都以一个垂死的形象出现,颠覆了以往电影中救助者的英雄形象,导致了理想英雄主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