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勋伯格《钢琴组曲op.11》第一首自由无调性音乐特征解析)

时间:2020-10-20 17:54:02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56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了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虽然原始音乐的具体形式尚未得到验证,但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类最初的音乐形式不是调性,而是一种完全的情感表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音乐形式的完善,调性音乐逐渐发展起来,并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然而,此时的无调性音乐不是原始时期的无调性音乐,而是一种更具逻辑性、思想性和创造性的音乐形式。

“因为事情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事情都是转化为了自己的对门面。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它表现了事物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经过两次否认后产生的东西似乎已经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也就是说,第三阶段将重复第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和特性,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在新的基础上的答复和一个在更高阶段上的综合。在两次否认之后,事情在更高的层面上是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了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音乐的发展也是如此。例如,在杨荫浏,教授写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起源于劳动》中,“在原始社会,诗歌、音乐和舞蹈合二为一。一般来说,音乐是比较简单的,它的基本要素是节奏。”虽然原始音乐的具体形式尚未得到验证,但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类最初的音乐形式不是调性,而是一种完全的情感表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音乐形式的完善,调性音乐逐渐发展起来,并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20世纪初,人们开始追求新的表现方式,开始反对对传统,否定传统调性的主导地位,并立足于打破调性。这时,音乐进入了一个无调性音乐创作的时期。然而,此时的无调性音乐不是原始时期的无调性音乐,而是一种更具逻辑性、思想性和创造性的音乐形式。正如郑英烈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复古’,但历史上的任何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绕着一个平面转一个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和在进入"更高一层的类似。因此,回到20世纪无调性音乐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第二次升华。”

阿诺尔德勋伯格(1874-1951),美国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20世纪无调性音乐创作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开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培养了一些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和合称为“新维也纳音乐学校”,即“表现主义”音乐学校。《钢琴组曲OP.11》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创作到无调性音乐创作的过渡作品,是一部免费的无调性音乐作品。本文的视角集中在第一部作品《钢琴组曲OP.11》的写作特点上。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证了这部作品自由无调性的音乐特征。第二部分通过这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不协和声所产生的大量不协和声的未解决现象,论证了不协和声地位的提升和解放。首先,从调性音乐到无调性音乐的足迹

调性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调性中心音的存在,二是对,对中心音的倾向和依赖。欣德米特曾这样描述:“调性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由此可见,摆脱调性的重力,改变长久以来的调性美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彭志敏在《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中指出:“所谓‘无调性’。广义而言,这个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所有没有调性的音乐,还可以用来表示既不是调性也不是序列音乐的音乐,还可以用来表示在调性音乐之后和序列音乐之前的音乐。相比之下,对在当代音乐理论中对“无调性”概念的一般理解是,它并不像18世纪和19世纪的大多数音乐那样,指的是“以围绕主要中心的和声和旋律关系为基础的音乐。”

打破调性或在一夜之间脱离调性是不容易的。就勋伯格而言。在从调性音乐走向完成“十二音制”无调性音乐之前,他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创作阶段,即“自由无调性时期”,这也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基本上是无调性音乐,但由于地方调性元素的存在,它们具有一定的调性意义。例如,勋伯格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钢琴组曲OP.11》中就存在局部重复和三和弦。让它有一定的音调元素。频谱示例1是勋伯格《钢琴组曲OP.11》的第一首歌曲的一段音乐。在这首乐曲中,钢琴的右手是旋律声部,左手是支柱和弦织体。从音乐片段中出现的临时变调标记(#f1、#g1、bG、ba、bb)以及钢琴左手声部,的非第三音程所重叠的和弦来看,半音成分明显,功能性和声已不复存在,因此找不出明确的调性。由此可见,勋伯格此时的音乐作品在进入,一直处于无调性音乐创作时期,但不属于他后来的“十二音制”音乐作品。因为在十二音系统工作的声音序列中,在十二音完全出现之前,它们都不能重复。如果它们重复出现,这意味着这个音调的地位高于对,而十二个半音处于不平等的状态。通过在示例1的音乐片段中排列声音,发现有10个声音,并且声音“A”出现两次。“A”的重复强调了“A”在这首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成为音调的残余因素。

从谱例2的第一小节到第二小节的第二拍的前半拍是这首乐曲的动机原型。在这个动机原型中,进行了钢琴右手旋律声部“E1G1”的旋律分析,并对钢琴左手声部中“D,#f,A”的断弦织体进行了判断。这个和弦有明显的G大调和弦的痕迹,右手声部的B和G1的出现显示了G大调的特点。这组声音被勋伯格,重复了很多次,他通过改变动机原型的节奏和力量法则来重复这个动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钢琴组曲OP.11》的第一首歌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创作向无调性音乐创作过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过渡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创作表明,勋伯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开始摆脱音乐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性调性体系,十二音基本平等的概念和形式已经在此时的音乐作品中孕育出来。因为完全打破音调和脱离音调就像摆脱地球引力一样困难。此时,勋伯格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一些重复音和局部三和弦的存在使其仍然具有一定的调性因素,但这些只是一些调性因素,并没有严格的功能。

第二,不协与解放之声、协和之声、不协之声,这是对统一的关系。对创立的交替和二者的统一构成了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同时,受人类审美的影响,不协与对协和音响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最终需要解决协和音响的问题,从而实现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最终实现音乐的统一。纵观音乐的发展,都遵循这一规律。20世纪初,一批追求个性、反对对传统、试图打破调性、走出调性的作曲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态。比如,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勋伯格,就以打破调性为基础,实现了十二个半音的平等地位。因此,不协和声音是平等的,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音乐作品中。不再需要附加和解决。正如于润洋所说,“每一个声音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存在于整体之中;对和声的张力总是从十二个音调的单一声音的角度来理解。一个独立的和弦。有能力产生一种音乐力量本身,从而使潜在的情感力量能够得到强烈的展示。”

上一篇:海底总动员观后感50字(读《海底总动员》有感)

下一篇:旅途商人与贤狼在旅途中的故事(狼与旅途)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