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的意思(秉文明之烛光传道义之薪火)
"十年的生与死是无限的."蔡仲德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然而,在我的心里,这位可敬的老师似乎并没有真正离开。每当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王先生的形象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我马上就能感受到王先生的眼神,那充满了鼓励、督促和期待。上世纪末,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来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再一次缅怀蔡先生“走开山开林之路”的学术生涯,重温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理念。我还想借此机会谈谈我自己对对和蔡学术思想的体会和理解。蔡仲德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历时20多年。这两个阶段的研究领域和对对大象的具体研究各有侧重,但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蔡先生内心的人文情怀。
蔡先生学术研究的第一阶段是从1970年代中期到1993年。在此期间,蔡先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完成了《中国音乐美学史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和《中国音乐美学史》。1995年发表的《(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在1993年以前完成的。因此,蔡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零散研究提升为一个独立自足的音乐美学分支。如今,《中国音乐美学史》这本书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20世纪90年代初,蔡先生的学术重心开始转移,研究视野开始扩大,这导致了他在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从那以后直到他去世,蔡先生的研究方向从古代转向近代,从音乐美学领域扩展到对的文化与人的思考。《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是蔡先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也是促使他将学术视野投向现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研究的指导性著作。自1993年起,蔡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学者、文化与人”的学术讲座,后更名为“学者人格研究”,并定期开设选修课。在这堂课上,蔡先生以先秦至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为线索,去了孔子、孟子、老挝、庄,屈原、司马迁,又去了王国维, 蔡元培、陈独秀,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是由蔡,先生编辑的,其中一些包含在《音乐与文化的人本主义思考》集合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论文,如《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五四”的重估与中国文化的未来》,《人本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论“五四”价值及其恒久意义》,《陈寅恪论》等。这在蔡先生自己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集和出版,因为他们被发现是“思想的障碍。”2003年,蔡先生病重时,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音乐之道的探求》。用蔡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这本集子是他20多年来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处理的总结。该书集中论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历史,也探讨了近现代中西音乐美学和当代中国音乐实践的问题,充分展示了蔡先生的人文主义音乐美学和文化观。
人文主义是价值判断的立场和出发点。蔡仲德先生一生研究历史,解释过去,讨论现在,他坚持的就是这个立场和出发点。因此,蔡先生对传统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传统,而是立足于当代对民族遗产的整理。他坚决主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主人,所以文化应该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为人而存在。”人们创造文化的原因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更好地生活。这是文化的目的,也是文化的动力。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蔡先生所期望达到的也是“以人为本,从与人的关系中探索音乐之路,完成中国音乐美学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使中国音乐真正获得独立的生命,通过自由自觉的创作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语言。”“蔡先生是个学者,但他从来不是一个埋头于研究的人。在他的身上,始终有着中国传统“学者人格”中“忧世”的忧患意识和“为世界立心,为人民而生”的道德责任感,这也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超越精神和干预精神。
上世纪末,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来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理论界也悄然展开了一场“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道路”的论争,蔡先生在这场论争中撰写了《“五四”的重估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等文章,明确提出:(1)用人文历史文化审视“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本文从人性的角度,评价了中西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现代中国新音乐的发展道路。1998年,我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副主任,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与蔡,先生的讨论,我在讨论当时对理论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以音乐系的名义组织并发起了一系列“音乐、文化与人”的学术活动。在蔡先生本人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季羡林,张岱年、李慎之等著名文化学者应邀来我院讲学。同年11月,先生还在由音乐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编辑部、肖音乐教育促进会、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等学术机构联合举办的《音乐文化:20世纪的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在上述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正是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蔡,先生近距离接触,同时,我对他的学术思想的内在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使我真正认识到蔡先生作为一个人的一生和他的研究所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先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也是现代文明的实践者。无论是在对对古代音乐文艺理论的阐释中,还是在对,对当代音乐文化现象的辨析中,他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恪守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关注时代和现实,呼吁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遗余力地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走向文明、民主和人性。正因为如此,蔡先生被一些人误解,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卖和围攻。他的一些作品不能公开出版,或者在出版过程中被删节。然而,他始终坚持真理,不怕权力,外表一致,为人正直,表现出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可贵的精神品质。不幸的是,上帝给仲德先生的学术生涯太短了。中央音乐学院有蔡这样的学者,我感到很荣幸,也很自豪,但过早失去这样一位有真才实学、真性情的老师和朋友,我感到很遗憾,也很难过。人性是“过去的烟”,但过去的人和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是烟。蔡仲德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过去,还有一些知识和知识。这个世界上所有现存的和有形的东西最终都会像烟一样消失。只有真理和遵循真理的人的精神才能持续很长时间。蔡,先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