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的动作类型(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身体节奏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教学实践内容之一,它是指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把这种体验视为感觉和认知。它强调“听、动、情、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培养儿童的听觉集中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对动作的快速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儿童的音乐表现力。
首先,巧妙运用节奏,使音乐元素的教学形象直观
音乐离不开节奏、高度、力度和音色等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是抽象的、无形的、无形的,学生只能通过聆听和辨别来感受,而身体节奏可以使学生在有规律的身体运动、与他人合作和创新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
1.通过身体节奏体验声音的节奏
从唱几个节拍到音乐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中无处不在。人类对的节奏逐渐被掌握,自我表现得以形成,从而培养内在的节奏。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在传统的双基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简单地说教,告诉学生“通常用半音唱两拍,用四分之一音唱一拍,用八音唱半拍。”在学习歌曲时,他们甚至把划船和击掌视为持久繁荣的“法宝”。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往往很无聊。即使他们边画边拍,学生们也是“无心念经的小和尚”,这是一种无效的音乐活动。这时,如果我们用身体节奏中的动量形式(包括个体节奏和集体节奏)让学生充分体验,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有趣化,培养内在节奏,为什么不呢?结合小学生的主动性和音乐技能目标的特点,笔者经常给学生恒拍的姿势节奏,以培养他们的内在节奏:例如,在一年级时,学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恒拍节奏,如“做老师该做的事”,拍手拍肩,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恒拍节奏与音乐节奏一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 视觉和动觉感知、感受和表达恒定的节拍节奏,初步形成稳定的内在节奏。另外,借助姿势节奏,我们可以在座位上在小范围节奏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动作,叠加大范围和集体交流节奏,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恒定节拍感。 在初步有了恒拍的感觉后,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随意走动,找好朋友一起玩,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中逐步培养恒拍的节奏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身体节奏体验声音水平
声音的层次是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声音的变化是听音乐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节奏上,学生可以真正体验音乐,感受声音的层次,无意识地掌握音乐元素。对于对,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声音水平是抽象的。老师告诉学生这些音高较高,而那些声音较低。最好使用身体节奏,让学生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体验声音的层次。比如苏邵版一年级《青蛙合唱》欣赏班,老蛙的旋律就比较低。老师首先让学生听钢琴低音区的主旋律,然后让学生听中央区的主旋律。最后,让学生想象哪个先唱。当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时,学生自然地设计了老青蛙蹲和小青蛙站跳的不同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独立而生动地感受到不同的声音。此外,在平时的欣赏中,你可以生动地将声音的层次与你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较。例如,像儿童、鸟、蜜蜂和兔子这样的音乐听起来越来越高,而像老人、大象、乌龟、熊和狮子这样的音乐听起来越来越低。结合不同的东西,你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动作,比如躺在地上,蹲着,站着,踮起脚走路,举手走路。当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体验时,老师也可以降低难度。他们可以设计不同的动量节奏,并在情感上体验它们,然后让学生表达高音和低音。最后,让学生理性地找出音乐水平不同的原因,让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满乐趣。例如,在《尚书少板》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啰嗦》班,当感受到月琴相似音区的演奏时,对在一个听力很强的班里,笔者鼓励学生以坐姿和站姿两种不同的姿势弹奏月琴,以表现旋律的变化。摘要:对在听力能力较弱的个别班级中,笔者采用坐和站两种不同的姿势演奏月琴,以展示旋律的变化,让学生一起演奏,从感性的角度感受音乐的不同变化。然后,让学生告诉理性的感觉,这种行为的设计是音乐的变化。学生对对音的听力和演奏能力逐渐增强,这是感性和理性的。
3.通过身体节奏体验音色
音色是音乐元素中最有特色的。有些音色响亮华丽,有些柔和柔和,有些轻盈灵动,有些深沉浑厚,有些高音洪亮,各具特色。节奏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来表达它们,并使音色生动具体。例如,在苏韶版四年级第一册《童话交响曲《彼得与狼》中,巴松管的音色深沉浑厚,像一个老人。学生们立刻把深沉浑厚的音色与走得慢的老人联系起来,跟着音乐学老人走。单簧管的音色轻盈圆润,非常像一只轻盈行走的猫。三只角低沉而具有爆发力的音色让学生立刻想到了幽灵般的狼,并自发地用夸张的动作表达音乐,使音乐形象与节奏巧妙结合,使欣赏变得有趣。
4.通过情景身体节奏体验声音的力量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索情境中身体节奏表达的各种方法,体验音乐,交流活动,升华体验,体验声音在情境身体节奏中的力量。例如,初中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在进行强弱训练时,作者首先会通过语言、PPT、视频等手段与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例如,展示了骑兵骑马从远及近及远的情况。学生的注意力突然被吸引,他们很自然地选择先加大力量再减小力量来敲打自己的腿。学生通过类比学习,想象火车由远及近等。可以表达声音强度随情境姿势节奏的变化。学生们对快乐和放松感兴趣并感受到声音的强度。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对动量节奏表现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笔者结合动量和力量等元素设计带有主题的情境节奏,以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例如,在《夏天的雷雨》课,让学生先看外国舞台表演视频《雨》,让他们发现不用任何打击乐器和道具就可以展示很多东西,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设计:搓着手展示沙沙的雨;有些人用手掌拍打大腿,扭动手指,表示雨越下越大;每个人都使劲拍打大腿以示倾盆大雨;有些人跳在台阶上表演春雷;每个人都使劲拍打大腿,以示大雨仍在继续;有些人用手掌拍打大腿,扭动手指,表示雨越来越小了;每个人都回来搓手的动作显示出一片安静的小雨;春雨正在消退。在节奏上,老师只是语言的提示者,许多动量动作的产生完全是学生自发的。对气势的强弱和他形象的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是由于形势的创造。课后,喜欢钻研的学生甚至提出用不同的力度做拍手和拍腿来表现不同的力度。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作者让孩子带领大家用自己的想法来提高,学生们玩得更开心了!学生对对语音的强弱表现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创新能力。(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