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名词解释( 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个新的临床概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由促炎和抗炎自身稳定性失衡引起的,伴随着免疫防御功能的下降和持续失控的炎症反应[1]。第一阶段是损伤后的局部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刺激炎症反应,促进伤口修复,收集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在第二阶段,少量细胞因子进入血循环引起局部增强反应、巨噬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以及细胞因子繁殖。
SIRS的定义(http://www.hylunwen.com/)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由感染、烧伤、创伤、手术、胰腺炎和缺血再灌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具有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体症状:体温> 38或 90次/分钟;呼吸> 20次/分钟或二氧化碳 12.0 10.9/l或 10% [2]。它不一定是由病原菌引起的,许多非传染性因素也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中,由微生物的存在或侵入正常活组织引起的炎症可称为感染,而具有严重感染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称为败血症[3]。
(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机制和假说
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知道内毒素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触发因素,然后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全身炎症反应的初始启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是最有影响的介质,一些作者称这些介质为炎症前因子,而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都是前体。这种持续的高水平细胞因子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5]。同时,体内有一种抗炎机制,称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参与抗炎反应的重要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3、转化生长因子-(TGF-)、集落刺激因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等。如果抗炎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免疫功能将受到抑制,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将增加。根据严重创伤后过度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的关系,施瓦茨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全身炎症反应后,免疫调节过程逐渐恢复;另一种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严重创伤的早期立即出现,然后迅速转变为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在第三种情况下,创伤后立即出现CARS,其代偿特征是免疫调节过程趋于逐渐平衡。在上述反应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受到刺激,其中肿瘤坏死因子-起关键作用,可诱导产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继发性炎症介质,从而进一步刺激炎症链式反应[9]。许多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化网络,其中一些发挥上调作用,而另一些发挥下调作用,导致所谓的“瀑布效应”;从而加重了细胞损伤[10]。
(三)内生媒体
1.内毒素:g-细菌的外膜由许多蛋白质和脂多糖(LPS)组成。脂多糖由o抗原多糖、内外核和脂质a组成,其中脂质a是脂多糖的生物活性成分。脂多糖通过各种受体(如CD14、cd11/18和脂蛋白清除剂受体)与哺乳动物细胞膜结合而发挥作用。脂多糖结合蛋白与脂多糖的脂质结合,促进中性粒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细胞的调节。其诱导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是单独脂多糖的1000倍。CD14是LBP/LPS复合物的受体之一,它是一种55kD的蛋白质。当CD14与LPS/LBP复合物结合时,可以刺激细胞的生物活性,使信号传递给细胞,最终导致基因转录事件,如炎症性扩增反应。实验表明,对用高浓度脂多糖或低浓度脂多糖加右旋半乳糖预处理的CD14缺陷小鼠表现出抗性。然而,当脂多糖通过CD14非依赖性途径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时,通常需要超常的高浓度。
2.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创伤或感染刺激后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炎症介质。它起源于腹膜和内脏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11],然后,作为人体中最大的巨噬细胞群,——巨噬细胞在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它的半衰期很短,大约14分钟到18分钟。然而,它的短暂出现是为了诱导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促进炎症介质的产生,并导致炎症因子的“瀑布效应”;“罪魁祸首”;同时,肿瘤坏死因子-也是肌肉分解的主要诱导剂,可促进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作为能量消耗,导致恶病质的形成;肿瘤坏死因子-还能激活凝血和补体系统,促进粘附分子、前列腺素E2、血小板刺激因子(PAF)、糖皮质激素(GC)等的释放和表达。[12]。
3.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分泌可诱导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继发性炎症介质的释放。白细胞介素-1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可分为两种类型: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1。大部分白细胞介素-1以其前体存在于细胞液中,少数以其生理活性存在于细胞膜中。白细胞介素-1主要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能诱导类似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理和代谢变化[13],并能与肿瘤坏死因子-产生协同作用[14]。白介素-1在循环的半衰期约为6分钟。作为局部炎症介质,其作用远不如肿瘤坏死因子-明显。然而,在创伤期间,白细胞介素-1通过刺激下丘脑前部的前列腺激活中心而诱发典型的炎性发热反应。此外,白细胞介素-1还能通过垂体释放-内啡肽,增加中枢阿片受体的数量[15]。
白细胞介素-6来源于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诱导的所有细胞和组织,包括肠组织。循环创伤后60分钟内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4 ~ 6小时后到达高峰,持续约10天。白细胞介素-6具有炎症和抗炎作用[16]。它是创伤和修复过程中重要的急性反应介质。在创伤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不仅激活中性粒细胞,还延迟吞噬对的老化和功能失调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加剧创伤后炎症介质的产生[17];白细胞介素-6还可以通过促进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和白细胞介素-1R2的释放来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作用,并发挥抗炎作用[18]。对患者大量释放白介素-6是一个危险的信号[19]。
白细胞介素-8由内皮细胞产生,其表达和激活与白细胞介素-6有关。它不像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那样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但能诱导PMN和淋巴细胞的趋化性[20]。因此,一些作者认为白细胞介素-8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风险指标[19]。
创伤后6小时内Th细胞活化产生-INF,并持续约8天[21]。能增强内毒素对抗巨噬细胞作用,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和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PMN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拮抗剂——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8R的产生[22]。
4.继发性炎症介质:继发性炎症介质包括内皮素-1、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2、激肽、活性氧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它们大多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器官损伤;它还能直接诱导靶器官的凋亡,导致器官衰竭。在这个过程中,粘附分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过程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损伤后的局部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刺激炎症反应,促进伤口修复,收集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在第二阶段,少量细胞因子进入血循环引起局部增强反应、巨噬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以及细胞因子繁殖。第一个急性反应可以通过减少促炎介质的分泌或释放内源性拮抗剂来控制。如果这种稳定状态被打破,也就是进入-—SIRS,的第三阶段,然后继续发展,MODS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由论文,发表,www.hylunwen.com提供,论文,发表,论文大师在论文寻找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