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乐发展史(二十世纪香港竹笛音乐发展史略)
1953年,竹笛,大师冯子存,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民间歌舞表演中成功地表演了《喜相逢》和《放风筝》之后,中国的竹笛从民间音乐和歌剧的伴奏乐器转变为独奏乐器。这种民族乐器的独奏是中国器乐继20世纪民族管弦乐队出现后的又一新发展。在音乐方面,除了粤歌剧、广东说唱等器乐外,还有一些流传在新界农村地区的传统音乐。1949年后,中国对民族器乐获得了新的地位,竹笛在香港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2](图1)图1 《山川的回忆》三。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1)香港中管弦乐团1977年,成立了专职的香港中管弦乐团和音乐事务协调办公室(“音乐办公室”),一年后,音乐系成立了香港青年中管弦乐团(绿色中),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音乐朝着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香港中管弦乐团原本是一个半职业管弦乐团,1977年4月完全职业化,由市政局资助和管理,成为香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现代职业中国器乐合奏团。在香港中交响乐团职业化的早期阶段,长笛之声的乐手来自中国,大陆,如首席乐手黄权和来自广东赖锦标和张泰儒的林斯昆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从福建和林斯昆调到“音乐系”,黄权也于1982年离开代表团。朱文昌来自新加坡和陈鸿燕,毕业于广州音乐学院,1979年加入香港中管弦乐团。与同年加入的郑济民、福建的李崇吉、擅长演奏冬箫的广东的谭宝硕一起,六人组成了香港中管弦乐团的长笛之声,郑济民后来成为长笛的领导者。六个人跨越了吴大江,关乃忠和石信之的导演时代,直到1996年郑济民离开乐队,西安音乐学院管乐教研室前主任孙永志,接替他担任帝子首席。后来,张泰儒和李崇吉在2000年前后相继离开,由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的林育仙,和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的陈子旭,填补。在2010年至2011年的音乐季结束后,在香港中交响乐团工作了近30年的谭宝硕,也宣布退役,由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的吴志廷接任。郑济民(图二)曾担任香港中乐团长笛首席多年,可以说是和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代表人物。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后任教于音乐学院。他与来自南方的竹笛大师陆春龄,浙派笛艺,大师赵松庭,和来自北方的竹笛大师王铁锤,一起学习。在香港中管弦乐团工作的17年中,他演奏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首演了许多新作品。包括竹笛协奏曲《白蛇传》与罗伟伦, 关乃忠第一长笛协奏曲《蝴蝶梦》,瞿小松管乐协奏曲《神曲》等。中,台湾,福茂和飞利浦录制的专辑在国内外更受欢迎。也是第一位在演出的演奏家。的《20世纪、和音乐发展简史》图2和曾提到的郑济民符任Zhi,一位来自香港的作曲家,曾写过竹笛duet和乐队《喜相逢》。从1983年到1985年,黄权和他的两个人主要演奏长笛。
1983年,俞逊发在1980年获得国家器乐一等奖后,将乐谱送给了郑济民。已故指挥白德,指挥的香港中管弦乐团于1985年在香港首演。随后,中乐团和在指挥的指挥下再次演唱了这首歌。他还将这首歌介绍给了中乐团的前指挥,这首歌在传播开来。此外,还有一首20分钟的由著名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郑济民接下了这首协奏曲,随后在高雄和台北的高雄市国家管弦乐团中演奏,因为它与詹永明和杨春林,创作的《秋湖月夜》同名,所以被重新命名为《长恨绵绵》。继郑济民,之后,孙永志(图三)成为香港中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手。1977年,第一批在内地恢复高考的大学生被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录取。他们在赵松庭,的第一个弟子元修和,的指导下学习,然后去杭州和赵氏一起学习。1982年毕业后,他一直当老师。自1997年以来,他加入了香港中管弦乐团。除了作曲家创作的《长恨绵绵》外,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和丰富。近年来,他还演奏了协奏曲《唐玄宗与杨贵妃》、及乐队《遐方怨》、古筝、瞿第双协奏曲《陕北四章》、七八、郑及民族管弦乐队《苍》及七八、琵琶及民族管弦乐队《牡丹亭》等。孙永志擅长东晓、尺八、长笛和其他乐器,他精通演奏并成为一家人;在教学中,中将西方器乐理论与他30年来在音乐学院和管弦乐队的经历相结合,使他在对和竹笛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