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信息产业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信息技术产品的低价和生命周期的大幅缩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根据公司的全球分工位置安排,对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同时进行投资和资源整合,包括R&D的生产和营销阶段。以推动生产尽可能接近市场,避免信息技术产品的价值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而因运输周期或过度储存而下降。目前,超过80%的国际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管理作为管理模式的首选。
一、全球信息产业分工体系的深化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弗农教授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注:雷蒙德弗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经济学季刊》, 1966年5月,190-207页。),产品成长过程可以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产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熟产品阶段,第三阶段是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制造商仍处于开发本地市场的阶段;在成熟期,由于当地市场饱和,制造商必须扩大出口,进入开拓海外市场;一旦进入将其产品标准化,它就进入进入海外直接投资阶段,以便直接供应当地市场或使用当地廉价的生产要素来降低生产成本。产业发展理论类似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进口-自我控制-出口-产业衰退-再进口,即要发展中国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先进口一定的产品,然后根据每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比较利益,依次接管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失去比较利益的产业。基本上,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我们可以解释战后国际产业分工的演变,尤其是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传统产业。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时,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理论仍然基本适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电脑和传输设备不再是独立的单元,而是成为网络的附件。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要求信息技术硬件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技术不断突破,功能不断完善,容量不断扩大,这大大缩短了信息技术硬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根据信息产业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达维多定律还指出,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企业必须首先开发新一代产品,同时,它们必须首先淘汰自己的产品,否则它们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信息技术产品的低价和生命周期的大幅缩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大多数IT跨国公司开始改变过去的投资模式,继续像传统产业一样投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序列,即从母国向海外依次扩散,这曾经是雁行分工的重要驱动力。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国际跨国公司开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采用全球空间布局。根据公司的全球分工位置安排,对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同时进行投资和资源整合,包括R&D的生产和营销阶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跨国企业,尤其是在美国,的企业,采用专业化的投资模式,即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外包非核心业务,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这种新的投资模式要求IT行业的跨国公司具备整合全球资源、协调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是从R&D、制造、装配、运输、库存管理、采购、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精心整合而成的。以推动生产尽可能接近市场,避免信息技术产品的价值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而因运输周期或过度储存而下降。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目前,超过80%的国际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管理作为管理模式的首选。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专业化的投资模式
图1戴尔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附图来源:台湾经济发展委员会网站。以戴尔为例。戴尔利用网络按订单生产(BTO),并通过网络直接销售给客户。这种通过信息和技术模糊传统上存在于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边界的方法被称为虚拟集成。它使戴尔的计算机产品能够在各个方面快速响应对全球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和库存成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图1号表示,戴尔向新加坡消费者提供的产品由美国,总部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其主机的原始设备制造商移交给台湾。台湾原始设备制造商所需的外壳和印刷电路板等部件分别由mainland China和马来西亚提供,显示器直接从中国大陆运输到新加坡,信息和资本流动紧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跨国公司是战后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管理战略的变化引发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分工的巨大变化。由于跨国公司在对,的对外投资和外包业务中更加注重空间分布和市场邻近性,更加注重节约成本和降低价格,过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雁行分工模式的分工已经被打破。美国创新开发的技术和产品不再完全由鹅从日本传播到四小龙,然后再传播到其他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和地区;相反,它大大减少了在日本或台湾,的时间,甚至跳过日本或台湾,转移到新兴市场,如中国大陆和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