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变化,现有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存在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职责不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冲突、民主管理权力弱化等问题。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关键是解决大学内部权力冲突和制衡问题,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确保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权利的实现。
一、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和基本内涵
要改善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必要探讨对大学治理的历史背景。英语的大学治理起源于拉丁的“古贝马雷”和希腊文的“基伯迈恩”,最初指的是对对船只的操纵和控制。20世纪70年代。契约关系理论专家威廉姆森,在企业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治理结构”的概念。它被定义为“决定契约关系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组织框架”,进入公众开始看到“治理”一词。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化专家罗西瑙,提出的治理理论,“治理”成为引领国际社会的学术思潮,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虽然大学治理的概念起源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但它的思想萌芽于中世纪的行会学派。例如,行会学校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而“领导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使每个成员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服从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然而,对大学从治理角度进行的研究在西方历史上并不算太长。1973年,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将大学治理定义为“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美国,学者伯恩鲍姆,将大学治理的内涵解释为“平衡董事会和行政机构拥有的法定权力、教师拥有的专业权力及其组织控制和影响的结构和过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对大学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出版后,才开始引起我国同行的关注。张维迎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了大学治理的定义,指出“大学的目标也需要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实现,这就是治理结构。”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治理结构是组织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它通过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来实现关系的平衡,以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和实现其根本目的。”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通常包含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等要素。学术界通常不会严格区分对
一般来说,大学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协调政府、市场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和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协调大学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英,德,美等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与大学的关系相对成熟,权力边界相对清晰。因此,对对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上,尤其是大学内部权力平衡机制。在中国,从利益相关者和权力冲突的角度对对大学治理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对大学的内部权力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权力作为大学的重要资源和组织运行的焦点,直接影响着大学治理的有效性。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的运行出现了一些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大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梳理和总结对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对对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作为一个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在学校、学院和系等不同层面上,以及在领导、执行和学术等不同层面上都有权力关系。不同的权力主体根据各自的地位和权力资源促进大学的日常运行。然而,目前高校中存在党政权力界限不清、学术权力弱化、民主管理权力弱化等现象,成为改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障碍。
1.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混淆
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也是改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内部领导体制的变化和重复反映了完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直到《高等教育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才最终确立。同时,《高等教育法》第39条和第41条分别规定了对党委的主要职责和校长的主要职权。从法律上讲,党委作为高校领导的政治核心,主要负责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领导体制,通过行使各种行政权力,全面完成了办学任务。但是,由于对缺乏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全面负责的具体规定,对,对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界限规定模糊,在实践中容易造成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多头领导的现象。比如,党委书记主持党委会议,负责学校的重大决策,这就使得党委书记顺理成章地处于“一把手”的位置,而校长主持校长办公会议,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这实际上导致了校长的“一把手”位置。在实践中,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校长的“全面负责”是并行不悖的,容易造成工作重叠,有些工作实行双重管理,有些工作无人过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2.会议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大学职能的拓展。简单的教师不再能响应外部世界的需求,大学越来越成为“由政治单位组成的联盟”,按照官僚主义的原则运作。然而,基于官僚制管理的行政体制在给高校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例如,基于不同的价值追求,管理者和学者形成了不同理念的文化冲突,即有效的集体文化和自由的个人文化之间的冲突。学术团体希望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力的影响力,减少行政干预,而管理者则希望通过行政命令来保证大学的高效运行。两个群体的价值需求差异导致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行政系统基于提高效率的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对学术权力的运用。从而降低大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实上,它创造了行政人员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了行政主导和官本位的校园文化,削弱了学术人员对对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和学术关系施加影响的权力。(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