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是什么(高等院校语块识别实验研究)
近年来,高校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对对语块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在不同语言学家的研究中,词块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常见的有词汇短语、公式化表达、预制语言和词块。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语块的概念,贝克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预制语块的概念。[1]到目前为止,词块的术语定义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广泛使用的定义标准是迈尔斯提出的。
这些定义标准似乎是全面的,但一些研究人员(彼得斯,1983)发现,一些特定的话语片段可能不会被视为词块应用这一标准。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话语组合是组块,如果不是,为什么?这就使我们陷入了“鸡生蛋还是鸡生蛋”的难题:谁先来,谁后来?似乎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在人们的头脑中识别公式化的语言(语块)。定义标准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区分一种类型的多词单位(组块)和另一种类型的多词单位(非组块)的困难。一些研究者试图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描述这一定义,这也是本文采用的研究视角。首先,研究问题
本文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是:有意识地记忆对表达式(潜在组块),并清楚地指示表达式中嵌入的对目标规则。这两种获取方法在知识积累和控制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二、研究方法
(1)在对研究大象对的大象都是中国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新生,他们来自三个不同专业的自然班。他们的专业都与法律有关,其中两个被随机指定为实验组,剩下的一个班是实验对摄影组。根据大一新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的成绩排名,这些科目在英语,对都被归为一级,水平较低(少数学生在英语的成绩比对,的二级好)。他们都在相同的标准下接受了至少6年的英语教育,参加了相同的大学入学考试,他们在英语的成绩都超过了要求的标准。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英语水平使得两组之间的差异完全可控。有关主题的更多背景信息,请参见表1。
(2)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前测和后测设计(见表2)。在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组的受试者在目标语法项目上接受研究者的直接指导(“尽管事实如此”),而实验组的受试者被要求在课后记住语法项目。从表2可以看出,前测为所有受试者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和一个翻译题,其目的是:(1)将少数具有目标结构知识并能在适当语境中正确使用的受试者与那些未能掌握该知识或虽有目标结构知识但不能正确使用的受试者区分开来;(2)测量对受试者所拥有的目标语言点的知识和应用该知识的能力;(3)对比率分析与后验结果。两周后,受试者被要求参加语言点类型相同但内容完全不同的测试。
表2研究与设计实验阶段实验组(34人)对照片组(34人)测试前多项选择和翻译练习处理任务(用心学习)复述测试根据记忆写句子测试后多项选择和翻译练习课堂指导
(3)数据收集在本实验设计的多项选择测试中,受试者被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另外三个是干扰项。在翻译测试中,受试者被要求练习对句子的汉英翻译,英文翻译的第一个单词是“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语法测试,先前的选择题旨在测试受试者是否能够正确提取预期水平的目标结构知识。与此相反,对翻译测试用于测试受试者在真实语境中应用这一知识点的实际能力。
高校语块识别的实验研究(四)指导与任务对,对,的受试者对目标结构知识的课堂指导是由研究人员在正常课时内进行的。每条指令持续约10分钟,由两部分组成:明确的演示和说明。作为受试者在英语,的老师,研究者解释了目标词“沙漠”在英语和对, 汉语的用法。与“虽然”不同,“沙漠”是一个介词,由名词短语而不是句子修饰。为了让受试者更清楚地理解这个用法,研究者在黑板上写下了“尽管有名词短语”的说明,然后给受试者口头和书面展示了两个例子。同时,为了加强受试者对对,概念的认知,研究者引导受试者使用这种结构寻找文本的原句。
与对小组不同,研究人员故意忽略了对实验组在课堂教学中解释对目标结构的受试者,而是要求他们在课后用心学习与目标结构用法相关的三个段落,作为常规的单元练习任务。目标结构句位于每个段落的最后部分。根据问卷调查,受试者平均花费约50分钟完成对,三段的全部记忆,其中花在目标结构句上的时间为5-6分钟。(5)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对用测试前和测试后的问卷进行了评分。在测试中,受试者每对得1分,错得0分。翻译测试分数的标准偏差反映了本研究的目标语法问题:当受试者使用“尽管”时,他们后面是名词短语还是句子?本研究没有考虑单词、拼写和时态,所以测试成绩客观清晰。研究人员分析了由SPSS 15.0对实验收集的所有数据,并获得了每个测试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3)。为了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组间均值,本研究还进行了相关的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表3测试前和测试后的平均值和方差
方差实验组多项选择的测试前均值(m)方差(SD)测试后均值(m)。10000.00000044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