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教师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放松紧张的神经,会遭受对自身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和挫折,导致工作倦怠。早在1983年,美国教师协会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就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37.5%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在指数15个行业的职业倦怠调查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物流和运输从业人员,排名第三。
马斯拉赫和派恩斯认为“工作倦怠是在为人们服务的领域中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2]。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情绪衰竭现象,即平庸感增强,精神没有寄托。特别是对于只从事教学而不从事科研的高校教师来说,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二是去个性化的表现,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对完成任务不满意。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不愿接受学生,忽视学生的情感。第三,个人成就感低,缺乏职业效能,成功经验少,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自我价值低。第四,有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许多职业倦怠的大学教师经常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压力下。工作倦怠不仅影响高校教师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对的学生、高校和社会。具体而言,就对高校教师而言,长期的工作倦怠会使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其身心健康;对于对学生来说,工作倦怠往往会减少教师对对工作的投入,对学生会失去耐心和爱心,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也会“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就对高校和社会而言,职业倦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不利于高校教师的稳定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学者李超平和时勘编制的MBI-GS问卷修订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上半年对河南省,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共回收1045份,回收率约为95%。初步整理对问卷后,保留了1020份有效问卷。在随机抽样调查过程中,考虑了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和学科比例。本文采用七点自评量表,从维度: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对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定量分析。评分方法为0-6分,7分的中值为3分。低于3分的人表示工作倦怠较低,3-4分的人表示工作倦怠严重,高于4分的人表示工作倦怠非常严重。本次调查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维度平均标准差情绪衰竭2.24900.9557人格解体2.39020.8427低个人成就2.53300.8311注:“m”代表“平均”,“标准差”代表“标准”。偏差”。
结合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三个维度的职业倦怠程度处于对均衡状态,其中,成就感低略高于对,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接近,数值低于对。虽然河南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不严重,但三个维度的平均值约为2.5。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和缓解措施,很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及对对策研究(二)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
虽然他们都是大学教师,但职业倦怠的程度因性别、年龄、教龄和职称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具体分析工作倦怠在上述不同因素条件下的表现差异。1.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差异
表2显示了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差异。根据调查结果,维度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差异。三个维度,地区的女教师都高于男教师,尤其是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都超过了2.5,这说明河南省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凸显。原因可能是近年来,与对,的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家庭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努力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总的来说,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略高。表3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对在36-45岁是严重的。46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略低于36-45岁年龄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有享受最后教学时间的想法。然而,就个人成就感较低而言,46岁及以上人群的职业倦怠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在职业生涯结束时,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他们的成就平平,所以他们希望尽快退休。
3.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师在工作倦怠上存在差异,三个维度维度教育程度、情绪衰竭、个性化、个人素养低、MSD本科及以下
表4显示,具有硕士学位的大学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明显低于其他学位的教师,但在人格解体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学位的教师。博士生教师情绪高度衰竭的原因是博士生教师往往对对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有较高的期望。当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时,他们就会有巨大的心理差距,于是对在自己的作品中采取了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在不同学历之间是平衡的,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