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自1999年政策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比2001年的114万高出近7倍。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就业率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政策高校的就业已逐渐从“统一招聘分配”向“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各级政府在融资、创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大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各大学还在教学和实践中强调对对创业活动的教育和指导。但是,在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选择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素质相对较低,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很少。本文选择大学生创业意愿来解释这种情况的原因。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创业意愿是一个客观的指标,用来衡量人们为实现某种行为所做的实际或计划的努力。一个人的意志越强,他就越有可能实施某种行为。相反,意愿越低,人们就越不可能采取行动。[2]创业意愿是发起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Krueger等人(2000)认为,当创业活动很少发生时,“意愿”是最好的预测因素。[3]从心理学角度看,创业意愿不仅是个体对对创业行为的态度,也是对对创业行为的期望,这是创业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密切相关,是个体创业的直接意图和行为。
2.社会资本的概念在社会学中被广泛使用,这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文章《社会资本随笔》中提出的。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它们离不开某个持久的网络,而网络是一种制度关系网络。[5]国内学者借鉴西方“社会资本”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6][7]。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就越高[8]。同时,社会资本也提高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工作匹配度[9]。在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方面,对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主要是以社会资本作为影响因素来考虑的。[10][11][12]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3。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概念也起源于社会学。与此同时,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也定义了对文化
克鲁格等人认为,创业意愿是潜在企业家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14],这一点被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国外学术研究侧重于心理学和定量分析,主要分析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例如,分析了对个人创业意愿、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对个人创业意愿和对个人创业意愿的影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域调查报告上,结合计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并根据对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建议。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引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作为切入点,总结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第三,研究和设计
1.样本描述为了更好地分析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2014年4月在对广州市,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一方面,之所以选择4月份进行调查,是因为对于对,的应届毕业生来说,4月份是求职和签约的高峰期,也是考研“揭牌”的阶段。此时,那些失去工作、高考落榜的学生需要进一步考虑就业目的地,此时他们创业的意愿更容易凸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76份,收回有效问卷1458份,有效率为86.99%。学校类型包括五大类:综合类、理工科类、师范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学科包括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人文与艺术;接受调查的对大象来自mainland China 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广东最多,占31.41%,湖南占14.61%,江西占11.52%,其他省份较为分散;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比例分别为41.15%和58.85%。男女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5.13%和54.87%。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生的比例分别为32.92%、44.58%、19.20%、1.92%和1.38%。应届毕业生占对大象总数的43.69%,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达到0.725,表明整体信度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