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实证研究)
无论是从知识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还是从外部社会发展对知识的现实需要来看,跨学科、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高校内部,学科布局变化很快,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借鉴越来越严重,使得院系难以应对这一新形势。因此,对打破学科之间界限的努力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跨学科领域。根据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数据,结果显示跨学科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合作比例不断增加。
大学教师之间有三种交流方式。一个是社群,一个由不同学科的大学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者。在非正式学者中,社群,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因其共同的经历、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兴趣而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厚的情感基础使他们比对的“相似孕育联系”更容易克服学科文化带来的障碍,同质性在人们的信息接受、态度形成和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5]在微观学术互动环境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因对对“真理”的追求而相互争持学术观点,同时又相互激发学术热情。如果客户能够主导团队的注意力,互动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就构成了创造力,而创造力往往伴随着快乐的感觉。“对于对知识分子来说,在互动中产生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观点,而是能够感受到成功的意识形态的观点。”[6]其次,不同学科的大学教师在不同的场合偶然相遇。跨学科概念的本质是复杂的概念工具,即物质工具的使用者和工具的受益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元语言和元叙事来表达这个工具的目的和正确使用。跨学科交流通过“头脑风暴”提高工具的性能。[7]相关研究指出,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部门接受过培训,有不同的导师,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参加过不同的会议,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很弱。[8]弱关系连接不同的强关系,起桥梁作用,传递信息。"人们得到的决定性信息来自这些人:人们几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9]弱关系给大学教师带来了多样化的对传播形象,而对的传播形象可以通过向他们提供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和不同的视角来提高个人创造力。[10]第三是正式跨学科学术组织中的交流。正式的跨学科组织为大学教师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这种机构在广义上类似于会议中心,人们在这里会面并交换意见,然后继续工作。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大学教师保持对对科学研究的积极兴趣[11]跨学科交流在促进学科整合和激励大学教师学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尽管这些基本理解在概念层面上已经达成共识,但仍然缺乏相关数据来检验它们。在这里,笔者研究了以下问题:跨学科交流在大学教师学术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它发挥了重要作用吗?(2)大学教师获得跨学科的交流机会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果不可避免,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大学教师跨学科交流特征的实证研究.问卷的编制、发放和回收编制问卷的首要问题是对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对在这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跨学科交流”。根据交流者之间的学科跨度,本研究将“跨学科交流”分为以下三类: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教师之间的交流;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这里的“学科”是指十三大的学科。根据提出的研究问题,设计了问卷初稿,然后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三名专家和其他部门的四名教师讨论了问卷。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发出的。根据初步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改了对问卷,最终形成了问卷的最终版本。
本研究对对的大象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分散,问卷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以方便收集数据。邮寄调查问卷的信封包含调查问卷、退回的信封和感谢信。研究者的地址写在退回的信封上,并贴上邮票。感谢信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对,的研究目的,对的受试者填写了一份问卷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江浙沪,选取了7所“211”和“985”大学,其中上海市, 4所,浙江省1所,江苏省2所。问卷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抽样。在这十三个学科中,经济系被选作经济学,物理系被选作科学,材料工程学院被选作工程学。此外,从六所大学中各选出一个实体跨学科组织。根据不同大学选择的教师人数,采用半抽样或全抽样的方法,共发出540份问卷。2012年11月初,所有问卷均已发出,截至12月中旬,共收集了110份问卷。考虑到问卷的回收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大学教师太忙、一时遗忘或尚未收到问卷等,对早期邮寄问卷的教师都发了电子邮件(通过在线搜索找到了375名教师的电子邮件地址)。电子邮件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在对,填写问卷的老师表示感谢,二是委婉地提醒没有填写问卷的老师他们是否能帮忙填写问卷。电子版问卷附在电子邮件中。通过电子邮件提醒,截至12月底,再次收到22份问卷。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了132份问卷。表1显示了样本的基本信息。表1样品基本信息(数量和比例)
学科经济系:27(20.9%);物理系:45(34.9%);材料工程学院:42(32.6%);跨学科组织:15个(11.6%);一共129人。男性:103人(78.6%);女性:28人(21.4%);一共131人。年龄26-35岁:36岁(29.8%);36-45岁:45岁(37.2%);46-55岁:29人(24.0%);56-65岁:9人(7.4%);66-75岁:1(0.8%);75岁以上:1人(0.8%);一共121人。有职称的教授(研究人员):69人(53.1%);副教授(副研究员):44人(33.8%);讲师(助理研究员):17人(13.1%);一共130人。导师和博士生导师:72人(54.5%);硕士生导师:40人(30.3%);其他:20人(15.2%);一共132人。第二,跨学科交流在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影响因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大学教师学术创新的因素很多,根据学术交流的类型可以分为七类。教师被邀请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估上述类型的学术交流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产生想法的过程中的作用(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