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项目教学法初探)
心理健康主要靠培养,培养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但课外实践难以控制,所以我们借鉴项目教学法,运用模拟实践的方法,尝试在课堂上“实践”。就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提供情境和产生经验而言,对学习的这三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不仅为道德信仰外化为道德行为提供了具体情境,而且提供了经验和强化。
1.项目教学法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指个人能力或倾向因经验或实践而产生的持久变化以及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学习的三个方面统一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就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提供情境和产生经验而言,对学习的这三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从认知学习的特点来看,学习有三种表现形式:试错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项目教学法在对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试着从错误中学习。项目教学法不直接提供结论,而是通过项目提供情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者将已知的结论应用到情境中来证明自己的对错。第二,顿悟学习。顿悟学习是指通过重组感知环境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学习。换句话说,顿悟意味着在问题情境中突然感知到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
第三,模仿学习。项目教学法提供的情境是模拟的,人物、事件、人物的行为和行为导致事件,具备模仿学习的所有要素,是一种有效的模仿学习方式。二,项目教学法与情商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情绪智力,情绪管理能力是情绪智力的主要内容,其中情绪管理是核心。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置于与已有事件相关的虚拟事件中,让学生成为事件的当事人,在事件的各种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通过体验建立有利于情感管理的心态和认知方式,从而找到管理情感的方法。认知调节是情绪调节最重要的策略。认知调节通过解释情绪唤起的原因和认知来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也称为认知再评价。良好的认知再评价可以通过改变对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情绪事件的归因以及改变对对情绪事件的个人意义的理解来减少情绪反应。认知再评价策略能够在情绪发生的早期起到调节作用,并且持续时间长,不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也不干扰其他认知活动的完成,因此优于表达抑制策略。项目教学法是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情绪反应,了解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更多地采用认知再评价策略,培养学生对对情绪事件的辩证归因和积极评价,形成积极的认知再评价情绪调节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与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由意识、自控、坚持、果断、勇气等要素组成。对意志品质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影响如下。
首先,根据对意志品质的意识要素,项目教学法设置了一个不受约束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选择、积极追求、努力行动的积极态度,培养意识。其次,根据对意志品质的自我控制因素,项目教学法创设了一个充满欲望刺激、容易产生冲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用道德和情感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用理性来约束自己的冲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根据对意志品质的执着要素、项目教学法设置中的困难和挫折,学生逐渐形成了敢于面对对困难、主动采取问题解决策略、善于执着的应对模式。第四,根据对意志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根据对意志品质的攻击性要素,项目教学法有利于选择不同的危险情境,引导学生在关键时刻做出快速选择和果断行动,培养学生的攻击性。四、项目教学法与社会化
道德规范的内化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共同作用的过程。项目教学法可以作用于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首先,从道德认知的角度。道德认知以追求善为目标,主要评价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是指价值层面上的存在感受,也涉及经验和体验,这决定了道德认知的“具体性”。个人经验形成了对普世伦理的认同感。通过评价和经验,大量经验中的价值判断上升为伦理。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事件和情境。
第二,从道德情感的角度。道德情感有三种形式:直觉道德情感、形象道德情感和理论道德情感。项目教学法为直观的道德情感提供具体的事件和情境,并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生动的道德情感和模仿的道德榜样。第三,从道德信仰的角度。道德信仰源于转化,的道德认知,当内化的道德认知是一种有意识追求的道德理念时,它就成为了道德信仰。内化是通过实践-经验-评价和认可来实现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经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项目中遇到各种随机情况,亲身体验,产生评价和情感,实现同化或适应,完成价值创造,接受高于自身价值梯度的社会价值观,内化社会道德观,建构新的道德信念。
第四,从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角度。项目教学法不仅为道德信仰外化为道德行为提供了具体情境,而且提供了经验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