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十大经典名言(“悲”的人生哲学)
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项杰出研究。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在经验上有很强的可比性,一个出生于1877年,另一个出生于1881年,年龄相差只有五岁。
首先,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梦想,推销这种“悲观主义”的哲学以及叔本华和尼采是可悲的
第二,要悲观,不要悲观,但什么也不要做——叔本华和尼采的“抵制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三,一朵花有两片叶子,同样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局——王国维和鲁迅悲观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和尼采的区别
4.结论:“悲伤”的人生哲学
《孤独的自沉》和《华丽的新生活》
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项杰出研究。但是,有一个现象我一直觉得很奇怪,那就是,虽然郭沫若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说过,“我经常这样认为,如果有人能仔细比较这两位大师,评估他们在精神发展道路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是无用的工作”,但学术界很少有人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失望。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在经验上有很强的可比性,一个出生于1877年,另一个出生于1881年,年龄相差只有五岁。他们也经历了一个压抑和黑暗的童年。他们在1898年离开了浙江的家乡,去了上海,去了南京,然后在1901年和1902年向东去了日本。他们先是学习自然科学,后来不再学习文学,去日前后都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洗礼。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但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并没有培养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1927年,在时,荀完成了他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率地唱道:“地火在地下蔓延,奔腾不息。熔岩一旦喷出,会烧光所有的杂草和树木,所以它是不朽的。”就像火中的凤凰,他在英勇的自焚中获得了鲜活的生命。考虑到王国维孤独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建构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现代思想史。
本文的目的是比较王国维和鲁迅人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并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的内在显著差异,以及叔本华和尼采哲学在这种差异的诸多因素中所起的作用。我无意填补任何学术空白,也无法了解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程度。我只是觉得最近阅读论坛的高手如云,优秀作品重叠,很多话题越来越深,我经常觉得无法打断,但我真的不愿意放弃论坛和网友。此外,对绿茶在这篇文章的前面作出了承诺,所以我仍然敢于写它,我有权成为日以外的无休止的自我定期工作。为了不让水手头疼,我决定从《范宽》文章中学习,不留下任何评论。这是介绍。
这部分相当无聊。
首先,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梦想,推销这种“悲观主义”的哲学以及叔本华和尼采是可悲的
在英语,文学中,“悲观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诗人和评论家柯尔雪基1795年写的一封信中。悲观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19世纪被广泛使用。在此之前,所谓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更多的是简单的个人经历和态度。与“悲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态度和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见《害虫与优化》,《哲学百科全书》,纽约,1972年,第114-121页)
(一)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叔本华
毫无疑问,叔本华是悲观主义漫长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正是由于叔本华,“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我之所以把王国维的人生哲学称为“悲观主义”来研究,是因为王国维寻求帮助、赏识并把他的人生理论和实践付诸实践,这主要是叔本华哲学。从“虚弱的体素、忧郁的性、人生的问题、日在我面前往复”,王国维成为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的代表,系统地宣扬悲观主义。所有这些都与他有选择地接受本叔叔的唯意志论和基于这一哲学的人生哲学密不可分。
1、“爱”为“意”
早在1903年,还处于青春期的王国维,就在《游通州湖心亭》和《来日二首》中写道:“人生苦短,愁苦中有忧”,“人生是一场大梦,没有时间可以评判”,表现出强烈的忧郁气质。这种气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童年生活的不幸,他年轻时家庭的低下社会地位,他父亲王乃誉消沉人生观的影响。王国维26岁的时候(我20岁,呵呵),也就是“读叔本华书,大有作为——追求人生最后阶段的形而上学问题,以及东方文化渗透的精神气质和知识背景(尤其是受到哥哥关注的佛教,),都与叔本华自身的精神气质和知识结构有关。(叔本华一再强调,他一生中印象最深的是他面前的直观世界,其次是康德哲学、印度教神圣经典《奥义书》和柏拉图哲学。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