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内陆城市能超过沿海城市吗(沿海城市生态安全作用机理及系统仿真研究)

时间:2020-10-22 07:28:10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123

生态安全是指人民的生命、健康、幸福、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受威胁的状态,是由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的复杂系统。生态安全的系统性决定了其研究不仅要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还要反映系统内部要素的作用。

生态安全是指人民的生命、健康、幸福、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受威胁的状态,是由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的复杂系统。生态安全的系统性决定了其研究不仅要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还要反映系统内部要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建立了PSR、DSR、DPSIR等概念模型。分解了生态安全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系统要素,区分了要素之间的因果链,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2-3]、生态健康与脆弱性评价[4-5]、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发展[6]和生态学等方面。虽然生态安全概念模型在生态安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仍存在一系列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研究缺乏概念模型因果关系的普遍性,缺乏对对生态安全系统中各要素因果关系的科学验证和数学分析[9], 并且由于各要素的作用路径和强度不同,忽略了不同生态安全系统的差异,导致基于因果关系建立的框架模型无法科学有效地揭示不同系统。 其次,缺乏对对生态安全系统演变趋势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对生态安全现状的测度[10],缺乏对对,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系统演变的分析,难以预测对生态安全系统的发展趋势

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1993年,欧洲环境署结合PSR框架和DSR框架的优点,提出了“环境与社会关系研究”概念模型,以全面分析和描述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该模型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和影响五个要素,并构建了五个要素之间的因果链,在此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观测变量的选取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生态安全评价的经典高频指标[11-13],并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指标[14-17]确定。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25个指标组成,如表1所示。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机制分析2.1对影像与数据源研究

本文综合考虑了沿海城市的区位、海域特征和经济发展

2.3数据和模型检验

2.3.1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测试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综合信度对指标体系来检验信度。Cronbach'a用作内部一致性可靠性的度量,通常要求a的值大于0.6[22];综合可靠度(CR)用作衡量指标,通常要求CR值大于0.7[23]。沿海城市生态安全DPSIR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见表2。指标体系中DPSIR的5个因子的克朗巴赫a值在0.633 ~ 0.892之间,均大于0.6,各因子的Cr值均大于0.7,表明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本文对内向效度和判别效度在对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和差异性程度进行了检验。内向效度检验要求每个因子的平均提取方差的临界值大于0.5;判别效度检验要求一个因子的平均方差值的平方根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本研究中DPSIR的五个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0.573、0.584、0.628、0.624和0.812,均高于临界值0.5。结果表明,每个因素都具有较高的内向效度。各因子的判别有效性见表2。可以看出,AVE(矩阵的对角线值)的平方根大于该因子与对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角线,左下角值),这表明在沿海城市生态安全DPSIR概念模型框架内各因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4沿海城市生态安全机制分析

基于图2评价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了对中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安全机制

(1)“驱动力d”是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动力源。对“驱动力D”和“压力P”的正效应是整个生态安全网络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对压力是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路径系数相对较高(0.657),表明对沿海生态系统在中国,沿海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承受着强大的压力,是加剧沿海城市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节选)

上一篇: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及其对策(谈我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小学教师手记(麻辣疯(教师手记之118))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