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探源)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发展和完善两个阶段。纵观其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即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1.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的实践和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完成了其主要内容的构建,其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分散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实践中。然而,目前还没有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总结,内部控制被认为是管理的附属品。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
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反映了对,人对内部控制研究重心的转移,即从一般到具体、从“本质”内部控制逐步深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模式和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第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源(1)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自然科学理论方法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前所未有的提高,导致了生产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大量跨国公司纷纷涌现,形成了跨地区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内部职能部门的增加,更有必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实现节约资源、防止不良错和舞弊、提高企业效率的经营目标。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这时,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正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门研究由各种耦合要素组成的系统的调控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经济控制论,其目的在于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控制经济过程,已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管理过程、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以及如何有效地调控对的管理过程时所建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以及控制方法和手段,正是符合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控制本质上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和传递信息进行反馈的过程,从而引导物流和资金流,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运作,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来源和基础。真实性和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引起了管理方法的巨大变化。根据这一理论,企业被视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控制是这一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委托代理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合同下,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所有者向合伙制的转变,最终向公司制的转变,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源;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的高度集中和管理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出现创造了条件;这一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实际经营效果来看,企业法人是企业组织的最高形式,即投资者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权移交给管理层,而产权和经营权,尤其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成为必然。可以看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组织
(3)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在审计发展的早期阶段,审计方法主要采用详细审查、详细核对企业的所有会计凭证、计算和审查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户认证和账户验证以及对等。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毫无疑问,对的传统审计方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于是抽样审计方法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审计任务增加而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审计结论可信度因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下降的现实。此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许多国家都从法律层面敦促企业外部审计师重视内部控制审查。法规一系列案例的发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不仅增强了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也使企业重视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而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尽可能出具合格的审计意见。(4)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除了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例如,1977年《反国外行贿法案》规定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根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欺诈性财务报告和对,的“突然”破产,一些国会议员质疑对的财务报告制度。其中一个问题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为此,成立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内部控制标准和准则,其工作成果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对过去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这也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指导。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和通知,如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不仅促进了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极大地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