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角色定位是两个相互包容、紧密联系的过程。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府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角色定位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国有企业应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不能退出竞争性行业,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控制国民经济。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政府角色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种理论理念中的体现;第二部分描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时如何定位政府的角色。第三部分阐述了政府在我国新型政企关系结构中的作用。笔者试图通过厘清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来界定政府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主张在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国有企业分为“企业型”和“经营型”两类,所有“企业型”企业都必须推向市场;在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时,我认为最重要的几点是:第一,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已经从注重控制投入转向注重控制产出;二是强调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引进民间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第三,政府主要利用经济杠杆、法律和工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中国新的政企关系结构中,政府的角色被界定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监管者、宏观经济目标的设计者和监管者、市场规划者、工业政策和法规,市场执法和监管者、对,对外贸易的先驱和社会保障的捍卫者。据介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改善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而且改变了制度环境;体制转型涉及到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期间和改革后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即企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角色定位是两个相互包容、紧密联系的过程。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府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角色定位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对政府的角色进行定位,找出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必须首先明确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和政府职能角色的定位。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首先,从公共行政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服务,政府的职能应满足其管理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只有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才能根据需要转变对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第二,就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而言,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政府职能调整的先导;要谈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首先要说明如何改革国有企业,然后根据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定位政府的角色。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思考中的政府角色。第一种理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为国有企业应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不能退出竞争性行业,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控制国民经济。第二种理论以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应突破公有制在对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和控制地位的传统所有制观念。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国民经济分成盈利和非盈利部门。盈利部门
这一理论思想的要点是:第一,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应由公有制主体来保证,对必须坚持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十五大报告》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权威的论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共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上。”第二,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十五大报告》要求,国有企业改革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认为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第三,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能够满足社会大生产的需要,为财产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有效的财产组织载体和机制。这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权形成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也就是说,公司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地筹集资金和组合资产,从而突破封闭的财产分割模式和作为个人的财产权的限制和分散;第二,资本利用和支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即现代公司从其起点以集体方式凝结成一个法人实体,并履行“社会资本”的职能。第三,资本运营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受到极度的评价,即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的分离,公司资产的运营受到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双重市场的引导、评价和约束;第四,产权和权力作用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即专业理论的形成。第四,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性质。国有企业很难退出竞争性行业。第二,中国正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