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是关于如何写好与自省相关的、与大众和中国传统文化及媒体相关的传统文化毕业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自信的源泉,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现代大众传媒传播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摘要:本文通过对媒体现实的观察,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大众媒体中的五种主要特征,提出了优化信息呈现效果的现代重构途径,并对未来的再情境呈现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传媒信息呈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其永恒的魅力和时代风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也是交流的延续。今天,现代大众传媒凭借其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受众的能力,自然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媒的“5W”传播链中,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是媒体信息的文化内容。
一、大众传媒展示的传统文化信息类型的特征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分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过程中获得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媒体形式,但从宏观上看,其作为媒体信息内容的呈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作为直接对象。作为直接的对象,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主体或主题直接呈现在大众媒体上。典型的例子包括古代文化书籍、古装和官方历史电视剧、中国文化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公益电影或缩微胶卷以及广播和电视上的歌剧表演。
这种媒体展示形式通过一个由文字、声音、图片和其他符号组成的综合系统,直接向公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内容集中深刻,表现直观具体。以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该纪录片于2016年1月7日至9日在央视九套(电视记录频道)播出,共三集。每一集都展示了几种密切相关的文物修复和不同气质的修复大师。“文物修复与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看似古老而又创新的内容,它通过镜头和电视媒体向公众传播,以一种直接而具体的媒体形式呈现给每个人。
2.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新闻”是一种最近报道的事实,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目前已知的大众媒体中,最容易引发和引导舆论的是媒体信息形式。就目前可见的新闻报道观察而言,进入当前新闻框架以获得报道机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新政策和新决议。由政府和知名企业、组织和名人发起或举办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和节气的到来,传统文化景区的新情况,知名传承人的新消息或故事,某一值得关注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新情况和新发展等。
例如,2017年下半年,中国青年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选题,发布了《推崇传统文化 为何重视儒学经典》 《传统文化最深沉 激发青年强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 知识分子这样与共鸣》等多篇新闻文章。
3.作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它实际上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系列具有高度认同和认同的文化符号。它得到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它还体现了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形象、象征或习俗。事实上,“中国元素”除了现代中国文化元素和固有的中国元素之外,主要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是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元素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符号生产过程,一个不断“符号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发现和创新,并在大众媒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呈现。如广受欢迎的“蒙娃”系列公益广告《新闻周刊》,以“泥人张”彩绘雕塑为主体,红色外套,双手托着下巴,圆形丰满的女性玩偶为主体,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服装、色彩、头饰、体型、文字、语言等。并生动地传达给中国人民。
4.作为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其精神内涵。虽然这种精神文化看似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内涵却是一致的。这种内涵不仅广泛存在于中国人之中,而且像无声、无色、无味的空气一样渗透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信息之中。
大众传媒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先进精神内涵。例如,在观看中国女排比赛直播时,听到解说员或主持人说“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实际上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示和媒体精神的释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广泛、最具穿透力的媒体特征之一,也是进行大众传媒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
5.作为背景信息,“背景”一词从修辞的海洋延伸到文化信息的层面。它主要是指在图片和摄影中引发主要事物的场景,在舞台上或电视电影中的场景,在人物和事件中起作用的历史情境或真实环境,以及引发主要事物的其他因素。作为背景信息,与“中国元素”不同,它包含更广泛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更模糊的表达。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背景信息出现时,它不仅起到了理解语境的作用,而且起到了烘托和烘托主体和氛围的作用。例如,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一段背景材料,“受访者是一位古玩爱好者,他对唐、宋的收藏有大量的研究,他的家藏包括……”或一段新闻人物的报道视频展示了他家中丰富的唐、宋古玩收藏,或一段电影展示了名山大川。或者是微信公众推文的背景使用了一幅古画,等等。观众很少注意背景信息,但背景信息有其象征意义,甚至文化象征意义。在这次媒体展示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也获得了大众传播,只是更加晦涩和复杂。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呈现优化的现代化重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虽然今天传统文化主要以五种媒体信息形式呈现给公众,但除了“作为直接客体”的类型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其他类型都呈现出碎片化、间接化甚至隐蔽化的信息特征。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集中、直观、形象的信息内容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引导不同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建。同时,还需要创新和发展信息内容形式,引导这种重构走向中华精神的实现和国家正面形象的构建。
1.主题集中化。“主题集中化”也可以称为“语境化”或“主题化”。要让传统文化深入大众,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轰炸”,让观众在一段时间内进入一个特殊的原始文化语境,对这一传统文化形成立体而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以某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它是一种集中的信息构建形式,围绕其发展的背景、内容、特征、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或选择性的编码、解码和解码。“作为一个直接的对象”,它很少是真实的
2.表象可视化。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内容呈现的可视化程度。形象化的内容越生动、具体,就越容易被大众所喜爱。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视为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中国元素一般通过简化、直观和重复的视听符号来表达,以引起公众的认可、理解和表现。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展示,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而且很容易适得其反。只有充分有效地选择、组织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高度还原或融合传统或现代气息所创造的意象符号系统,才能与中国元素的意象进行重构,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内容现代化。
3.叙事故事。任何能被媒体呈现的信息都是可表达的,任何能被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被呈现为故事。无论哪种媒体使用叙事故事来呈现信息内容,效果总是会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总书记对当今中国媒体的呼吁。事实上,这也潜在地要求大众媒体以故事为基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传统文化内容的事件叙事、人物叙事、人物叙事和细节叙事应作为故事叙事的主要方式,不同文化内容背后的典型事件、人物和细节应通过多符号系统挖掘和向公众解释。
4.渲染仪式。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仪式性。仪式化是通过有意义的媒体事件表达特定群体的共同信仰、意义和情感的过程。这是高性能和象征性的。克里的沟通“仪式观”强调参与、分享、交往和拥有共同的信仰是社会在时间意义上的维持。这是共同信念的象征。通过对传统文化信息内容的仪式化渲染,可以更有效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归属,吸引更多忠诚的观众,也能使观众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这一传统文化。目前,电视直播活动、综艺节目等。是最大化仪式化效率的节目,尤其是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它从宣传传统文化开始,最终变成一种仪式。
5.方向和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的传播,最终指向中国精神的引导,即对中国精神的一种认知和认同的形成。而且,这种中国精神的核心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应该被视为媒体组织的文化体现,应该成为媒体信息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希望尼尔·波兹曼关于“娱乐至死”的预言成真。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适合调节社会关系、激励人向善的传统文化内容,并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五种方法不是一条生产线,而是独立的、不同的。它们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传播也走上了从“器”到“道”、从“器”到“礼”、从“器”到“道”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媒介信息的现代化进程,无论如何、通过何种途径,都必须以中华民族为背景,以这种文化精神为途径,凝聚民族意识,建立民族自信心,构建想象共同体认同的空间。
3.结论:未来信息呈现的重新语境化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原始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它也脱离了最初的“言传身教”的传播模式。在现代大众文化和国际文化的“挑战”和“挑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多元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现代传媒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大众传媒文化本身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
“媒体是人类的延伸”。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正从过去的门户媒体时代、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走向未来的智能场景时代。未来,中国传统文化还将在现有媒体呈现形式的基础上,借助大众媒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整合内容和传播场景,让观众进入不同主题的智能复原场景。通过以全感官的媒介体验重新进入原语境,理解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真正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一种媒介信息,而是民族文化意识、自信和自尊的真正温床。
作者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本文是2017年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岭南家庭教学文化语境化微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
[1]永成,汝阴。中国元素[。上海:东方
版本中心,2009年。[2]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体与社会论文集[M]。波士顿:昂温·海曼,1989年。
[3]杨明刚。《中国元素:走向自觉的中国美学》,[著。民族艺术研究,2014 (02)。
[4]胡。《情报:未来媒体发展方向》,[。现代传播,2017 (06)。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纸30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纸1500字
本文总结了:本文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的专题研究的范文、文献综述和论文题目的参考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关于中国大众和传统文化与媒体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