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关于信息素养的文献(信息素养论文2000字)

时间:2020-05-22 13:55:36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47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信息素养的本科论文,分析和评价信息素养的现状。

[[摘要]在简要概述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从现有评价标准的比较、评价方法和应用以及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相关概念、现有标准和跨学科研究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对信息评价标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分类号]G25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的综合概念。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运用大量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祖尔科夫斯基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在信息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和拓展。作者用思维导图从技能、概念、特征和要素四个方面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国内对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因此,笔者梳理了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研究现状,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1.我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

1.1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关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利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以“信息素养与(评价体系或评价标准)”为检索形式,以标题为检索途径,共获得121篇相关论文。根据年度出版量曲线(图2),我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最早产生于2001年。2002年,杨晓光和陈文勇撰写了《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评价》,苏静发表了《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内涵及评价标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他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和信息伦理等方面总结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此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特别是2006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发表的文章数量在2009年达到最高。此后,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利用CNKI的聚类统计和分析功能,根据相关文章的数量统计文章的作者和机构,可得到表1。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张小娟和杨晓光教师的文章数量最多,但与陈文勇、那日和刘晓雯相比,他们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相关文章的数量来判断核心研究的作者被引用的次数。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引文的数量来知道。陈文勇和杨晓光被引用的次数比其他作者多得多。因此,陈文勇和杨晓光可以作为信息素养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作者。就研究机构而言,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有超过16篇文章,显著高于其他机构。因此,这两所大学可以被确定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对核心研究作者和核心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仔细研究,可以更容易地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使初学者更快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研究知识。

根据信息素养评价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如图3所示),可以得到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图中圆圈越大,出现频率越高,圆圈和圆圈之间的连接越厚,表明两个关键词的同现频率越高。通过图像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而信息素质评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质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各种评价方法中,模糊综合评价的使用频率较高。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的评价密切相关。大学生经常被提到作为信息素养的评价对象。信息素养的评价对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中小学教师”一词使用频率较高,与“评价指标”一词共现频率较高,表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1.2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现有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讨论和比较

我国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一级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很少。一些评价标准来自一些学会和研究机构,而大多数评价标准反映在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提出了高中、初中和小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六个标准。2000年,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利用、信息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2000年,陈文勇和杨晓光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10个标准。2004年,杨林提出建立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素质评价标准。2005年,北京市图书馆协会发布了《北京地区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7个维度,开创了我国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先河。2006年,陈延寿试图设计一套适合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评价标准,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2007年,臧逸飞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个案研究。2010年,张进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模糊评价模型。2011年,邱成成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个方面建立了6个评价标准和25个子项目。随后,相关研究者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医学类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和军校大学生的角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

1.2.2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和方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

陈小琴在他的文章《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及应用探析》中指出,用于评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综合利用。信息素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考试评价法、网络调查法和防御法。[1]它还强调高校应善于利用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或图书馆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李亚和韩长志在《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评价标准研究进展》中指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极其重要。它应该在特定的应用中是可操作的。[2]通过层次分析法和SPSS软件可以分析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卢敏在他的文章《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浅析》中指出,信息素养的丰富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并且难以确保一致性。很难找到有效的评估方法。[3]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测试方法(检查、测试)、反应方法和观察方法。张秀峰在《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中指出,考试评价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主要方法,网络调查是主要形式,防御法是评价重点评价对象的方法,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独特优势。它能真实地检验被评价对象的信息素养能力。[4]孙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一文中指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应用过程应遵循“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只有遵循以上原则,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应用过程才能有序进行。[5]

1.2.3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缺乏专门的标准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马认为,国内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不规范,缺乏权威性,侧重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缺乏标准的可操作性。刘力认为,目前关于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过于关注评价结果,即素养水平。对于如何提高信息素养能力,目前还没有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也缺乏对如何提高信息素养措施的研究[26]。侯吉和杜颜勇认为国内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外相应的标准,缺乏对指标体系的精细研究,定量分析和研究较少,缺乏形成权威的国家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等。[7]

2.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

2.1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关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利用网络科学数据库,以“TI等于((评价*或标准*)、信息*和(升a *或质量* ORAC法规*)”为检索公式,检索到504篇相关论文。根据年度论文数量统计表(如图4所示),国外关于信息素养评价和标准的研究仍处于上升阶段。2011年出现研究高峰后,研究热点有所下降,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较早讨论信息素养评价的论文是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华莱士,MC 《Teachinginformationliteracyskills:anevaluation》。然而,所有论文中引用频率最高的论文分别是《EvaluatOinginformaticsapplications-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sliteraturereview》和《Howhigh-schoolstuOdentindandevaluatescientificinformation:Abasiorinformationliteracyskillsdevelopment》,分别从信息评价和信息素养技能两个方面描述了研究领域。

使用webofscience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对504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根据分析结果,多伦多大学的劳伦舒克、内森、阿波瓦萨里、罗伯特的论文数量最多,各有7篇论文,可视为信息素养评价领域的核心研究作者。然而,使用网站的搜索结果分析功能,对541篇论文进行聚类和分析,以获得核心研究作者。然而,根据出版机构的统计,没有任何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前八名研究机构发行的出版物总数为6种。相关研究人员可以研究这8家机构的相关论文,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发表国来看,美国在信息素养评价研究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发表的文章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优势,在英国排名第三。此外,从研究方向来看,这些论文大多分布在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领域。

2.2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webofscience数据库中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信息素养概念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祖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或“信息素养”。他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能够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并能够通过培训帮助人们掌握信息工具的技能和使用,从而使他们具备信息素养的人”。随后,罗伯特·泰勒在相关文章中解释了信息素养,即“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理解和使用各种信息源以及了解信息获取策略来解决”。田纳西大学的教授LeeBrunchinal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需要掌握一系列新技能,包括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合格人员可以随时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使用合理的工具进行有效的查询。这一概念得到了该领域学者的认可,也为后来信息素养概念的延伸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诺威。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雷德提出:“信息素养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有效定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组合。他强调,信息素养是区分有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2.2描述和比较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国外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评价标准更加成熟和完善。目前,国外著名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教育通信技术协会(AECT)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从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和社会互动3个方面制定了9项素养标准和29项学生学习指标。1999年,英国大学和国家图书馆协会以文件形式发布了《英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其中包括5项标准、22项操作说明和87项成绩指标,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增强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2001年,澳大利亚图书馆员协会在借鉴美国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框架》。2004年,与新西兰一起修订了该标准,并制定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做法”,其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指标。2008年,美国ACRL人类学和社会学小组(ANSS)发布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信息素养标准”涵盖了其自身知识库的四个主要部分:了解需要什么信息,有效合理地使用所需的信息源,以及能够评估和合并获得的信息。

2.2.3信息素养评价与其他学科结合的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者更倾向于将信息素养评价与某一学科相结合。Wollongong大学的Lambert,K等将健康和食品科学的评估与信息素养[8]相结合,而耶鲁大学的Kaplan,B等使用信息素养评估来支持临床医学决策。[9]奥地利(UMIT)大学的安门弗思。Elske等人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来评估信息素养。[10]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布赖斯·B·里夫研究了公共环境和信息素养的结合,并做出了相应的评价。[11]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爱泼斯坦和艾米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信息素养评估。[12]格拉纳达大学的埃雷拉-韦德玛和其他人使用数学方法来评估信息素养。[13]此外,许多相关学者还将教育、工程、经济学等学科与信息素养评价相结合。这些联合研究不仅为信息素养的评价和标准制定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而且使信息素养影响到他们所熟悉的学科。

结论

纵观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标准及其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外信息素养评价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标准在框架结构和评价核心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以信息意识、获取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评价方向,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语言描述上只有细微的差别。然而,国内外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国外大多数相关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都是由各种有声望的协会、协会或专业组织实施的,并积极吸收各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因此,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权威性、实用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然而,我国对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相关专家学者意识到信息素养评价的必要性,并在一些学术期刊或研讨会上公布了相关的评价体系或标准。然而,这些标准中的大多数具有相对较低的rese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移动信息期刊

本文的结论是,本文是一篇关于信息素养与现状分析与评价的相关硕士和本科论文,包括选题、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懂得了珍惜青春600字,要珍惜青春800字作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