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呈(硬膜下血肿注意哪些)
临床诊断时间晚于颅脑损伤时间。2017年2月24日,被鉴定人因“二月份交通事故引起的头痛”再次入院。2017年6月20日,头颅CT显示左侧顶骨孔缺损,其余脑部未见明显异常。该患者于2016年11月28日接受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额颞区有少量硬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017年4月18日,被鉴定人头部CT显示右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邻近脑实质受压并左移,中线结构明显左移。因此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必要的。
本文是法医学相关论文写作技巧的范文,也是法医学鉴定、慢性硬膜和血肿相关论文写作技巧的范文。
[摘要]外伤引起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目前的法医鉴定工作中较为常见。血肿的发生和发展相对缓慢和隐蔽,间隔时间长,无典型症状和体征,从28天到124天不等。临床诊断时间晚于颅脑损伤时间。血肿的发现和头部外伤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往往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创伤时间、临床症状、CT改变、有无非创伤性因素等方面对以下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法医临床科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1简要案例数据
病例1:一名54岁男子因“因交通事故受伤导致左颈肩疼痛伴麻木5小时”于2016年11月28日入院。检查显示血压为33,360,110/80毫米汞柱。头颅CT显示左侧额颞区有少量硬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颈椎CT显示颈2/3、3/4、4/5和5/6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前缘。胸部电脑断层显示左第一肋骨骨折。医院对颈椎制动和营养神经进行了对症治疗。诊断:1。颈椎病(混合型);2.颅脑损伤:2.1左侧额颞部硬膜下出血;2.2蛛网膜下腔出血;3.左第一肋骨骨折。2017年2月24日,被鉴定人因“二月份交通事故引起的头痛”再次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晰,GCS分15分,两边瞳孔圆而大,对光反射敏感。我(-)。辅助检查: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正常范围内)。头颅CT显示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医院实施了“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发现硬膜下血肿,切开后大量暗红色血肿涌出。诊断:左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法医检查于2017年6月20日进行:进入检查室,感觉清楚。左侧颞部头皮上可见纵向手术缝合疤痕。四肢肌肉力量和肌肉张力正常,主要关节运动无明显限制。影像资料:2016年11月28日头颅CT显示左侧额颞区有少量硬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没有发现脑萎缩的明显迹象。2017年2月22日,头颅CT显示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2017年6月20日,头颅CT显示左侧顶骨孔缺损,其余脑部未见明显异常。2017年6月21日,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前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轻度扭曲,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和充盈缺损。
病例2:一名48岁男子因“交通事故伤害导致全身多处疼痛,并伴有左小腿出血1小时”于2017年2月15日入院。体检显示,条左小腿中段前侧有外伤伤口,出血活跃,肿胀明显。可以感觉到明显的骨骼摩擦感、气味和声音。医院实施了“带支架左胫腓骨骨折复位外固定术”。诊断: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2017年4月18日,被鉴定人因“交通事故后头痛二月”再次入院。BP 116/82 MhG。辅助检查:头颅CT:右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疑似脑疝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糖5.31毫摩尔/升;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正常。医院实施了“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在手术过程中,在硬脑膜下发现了一个血肿包膜。信封被连续切开,大量酱油液体涌出。诊断:1。右侧慢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2.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左下肢骨折外固定后,于2017年8月18日进行了法医检查:进入检查室,感觉清晰,术后右颞部和左小腿上部可见疤痕,左膝关节和踝关节被动活动轻微受限。辅助检查: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正常范围内);总胆固醇为5.75毫摩尔/升(参考范围:0-5.6毫摩尔/升)。影像资料:2017年2月15日,头颅CT未显示明确的颅内出血病灶,也无明显脑萎缩迹象。2017年4月18日,头颅CT显示右侧额颞顶硬脑膜下斑片状、带状不规则等密度影,密度稍高,边界不清,受压时邻近脑实质向左移位。中线结构明显左移(考虑到右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2017年9月15日,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前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均有轻度扭曲,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和充盈缺损。
讨论
在病例1中,被识别的人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左第一肋骨骨折等。是根据2016年11月28日的交通事故形成的。该患者于2016年11月28日接受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额颞区有少量硬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017年2月22日,头部CT显示左侧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医院诊断为左额颞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
在病例2中,根据2017年2月15日的交通事故,确定的人的左胫骨和腓骨粉碎性骨折形成。2017年4月18日,被鉴定人头部CT显示右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邻近脑实质受压并左移,中线结构明显左移。医院诊断为“右侧慢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具备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
慢性硬膜下血肿最有可能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尤其是在前额或枕头后面。脑组织收缩,颅骨内的活动空间增加,导致进入上矢状窦的桥接静脉撕裂和出血。出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引起硬膜内层的炎症反应,形成包膜[1]。包膜通常在损伤后7-10天开始出现,在2周左右形成完整的囊壁,然后出现临床症状,血肿逐渐增加[2]。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损伤后3周以上出现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发生在伤后28-124天,平均约66天。影像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新月形改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是大多数患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无外伤史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很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疾病及老年脑萎缩有关
因此,在被鉴定人受伤当天的交通事故中有头部损伤,且该损伤后没有再有头部损伤的情况下,被鉴定人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该损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案例1指《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第5.1.3 e)条的规定,2016年11月28日被认定人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属于轻伤一级。
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第5.10.1 8)条,被评估人残疾等级为10级。
案例2为《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5.1.3 e)和5.9.3 e),2017年2月15日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属于轻伤一级,参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的5.10.1 8),被鉴定人属于10级伤残。
慢性颅内血肿的鉴别应注意以下内容:外伤、有无高血压、血小板、凝血功能、脑萎缩、脑血管疾病等。因此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必要的。
(通讯员:朱洪亮)
法医学论文参考:
中国法医学杂志
综上所述,本文是法医学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硕士、本科论文的论文标题撰写的范文和参考资料,也是相关法医学论文的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