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论文一点都不会写)

时间:2020-07-14 06:49:07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30

《幼儿参观心理调查与教育策略心理学在博物馆受众中的应用》

本文是关于发展心理学的模型论文数据库和发展心理学与博物馆与策略专业毕业的模型论文。

张莉、冯雪、马菁菁

摘要: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人类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博物馆的观众并讨论如何为不同年龄的人工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摘要:选取幼儿作为一个群体,从参观兴趣、参观路径、展品解读、参观反馈等方面对其参观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以达到丰富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参观心理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受众研究

首先,将发展心理学引入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必要性

博物馆观众的构成很复杂,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反应差异很大。因此,在举办展览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博物馆观众研究是19世纪末提出的,并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受众心理学”的理念,以探索受众的不同心理特征和需求。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观众是博物馆观众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变化。它的研究范围从胚胎期到衰老和死亡,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人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和认知特征、个性和社会特征,因此在理解和对待外部事物时有不同的反应方式。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可以借鉴相关知识,系统地划分和研究观众的年龄构成。通过分析不同年龄观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服务对象,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提高博物馆的教育服务质量。

儿童是指3岁至6岁或7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是博物馆的“潜在观众”,也是他们需要争取的“明天的观众”。了解儿童的参观心理,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出他们最喜欢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从而吸引儿童进入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达到保留和扩大博物馆观众的目的。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一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借鉴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本文分析了幼儿参观博物馆时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粗略探讨了发展心理学在博物馆观众(主要指幼儿)研究中的应用。

二。儿童访问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一)儿童心理特征概述

1.儿童的认知特征

幼儿最明显的认知特征是无意的和具体的视觉化。无意的,即没有目的的,可以不费力地自然进行。例如,在游戏中,小孩子可能会用木棍当马骑。这种想象是由幼儿的具体行动引起的,是在感性行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属于无意的想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意向会逐渐发展,童年后期的儿童会根据木棍的特点有意识地重构或创造想象,把木棍想象成孙悟空的“金箍棍”。

具体形象,即儿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而不是内在本质和关系来认识外部事物。例如,孩子能正确回答“六个苹果,两个人平均分享,每个人分享几个”,但不知道“三个三等于?”然而,随着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在童年后期对事物的理解将逐渐从表面转向内心

幼儿期是从个人生活向社会群体成员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不仅形成自我概念,而且具有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评价。他们通过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他们获得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将个性和社会融入社会群体。

(二)儿童参观心理调查与分析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笔者对山西省博物馆的儿童进行了调查,从参观兴趣、参观路线、展品解读和参观反馈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儿童的参观心理和需求。

1.儿童参观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孩子们通常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博物馆进行“被动参观”。由于孩子们正处于探索自己和社会的年龄,而且好奇,即使是“被动访问”也表现出对访问的浓厚兴趣。调查显示,儿童会对以下类型的展品(包括场景)感兴趣。

首先,展品具有特定的图像、鲜明的色彩和完整的立体印象。儿童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参观时,他们通常会关注一些展品。具有特定图像、明亮色彩和强烈立体印象的展品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描绘人物和动物的展品。经常成为他们关注和探索的对象。例如,山西博物馆“山川精英”展厅中的仿人脸玉饰和“晋国鲅鱼”展厅中的青铜动物形象普遍受到幼儿的关注。在调查中,作者观察到,虽然它们都是动物形象,但由于不同的立体印象,幼儿的注意力明显不同。如“金州湾业”展览馆的“金后鸟尊”具有明显的鸟类特征,鸟冠高,翅膀卷曲,尾巴拖在地上,形象具体生动,幼儿容易分辨,所以他们对它很感兴趣。相比之下,虽然“兔子雕像”也是一个圆形的立体雕塑,但许多孩子经常选择视而不见,因为最具特色的兔子耳朵是与身体结合在一起的,而身体的立体感不强,很多孩子无法辨认。

第二,孩子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展品。虽然孩子们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但是在展厅里看到他们所知道的展品会给他们一种亲密的心理感受。大多数孩子会将展览与他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兴趣和深入理解,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索。一个孩子在参观陕西博物馆的“沉船华光礁一号专题展览”时,很长时间都在关注一套潜水设备。原因是这个孩子曾经在漫画中看到过潜水员穿着潜水服捕捉小鱼的照片。因此,当他看到潜水设备时,他感到亲近并愿意多加注意。他也更倾向于提出各种问题,从多个角度和深度理解他面前的潜水设备。

第三,对幼儿“适度挑战”的展览。调查显示,大多数幼儿会在“文明摇篮”展厅下的金墓地出土的人骨前驻足。尽管他们害怕,但他们对参观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虽然人类的骨骼可以激发幼儿的恐惧,但它们只是科学地再现了当时的出土情况,并没有刻意地去烘托恐惧的气氛。因此,它们对幼儿来说是“适度的挑战”。它不仅不会被拒绝,而且会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然而,如果展厅的布局过分刺激儿童的情绪,就会使儿童感到恐惧和排斥。例如,“佛式余韵”展厅用昏暗的灯光对比众多的佛像,在成年人眼中显得庄严肃穆,但对儿童来说,却过度刺激了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因此,孩子们普遍抵制这个展厅。

由于儿童的认知主要是无意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和外部刺激所干扰,因此,他们对访问的兴趣不稳定。此外,儿童的个性不同,他们对参观的兴趣也反映出来

2.儿童参观路径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将儿童参观方式分为个人参观和团体参观。个人参观是指一两个孩子在陪同人员的指导下自由参观博物馆。团体参观是由班级(或公园)的孩子在老师和其他陪同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和进行的有纪律的参观。

在个别探访中,幼儿探访的意愿可以更真实地表达出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参观路线。由于幼儿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考,具有特定形象和鲜明特征的展品会首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他们的参观路线通常是:凡有醒目、具体、生动的展品,他们会直接奔向那里。他们会在他们喜欢的展品前停留更长时间。仔细观察并提问。因此,儿童倾向于对展品有更深的理解,在个人参观中更有主动性。然而,儿童的注意力不太稳定,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所以他们通常会很快将兴趣从一个展览转移到其他展览或事物上。年龄较大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有意注意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注意力,所以他们可以在陪同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参观。

在团体访问期间,幼儿经常表现出一种共同的“从众心理”,个人极易受到团体的影响。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小孩子去的地方,其他小孩子也会跟着去。大多数孩子呆的地方,其他孩子也会呆在那里。即使他们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展品,他们也会在团队的干扰下立即转移注意力。然而,由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在交流孩子的话语时,思维会变得更加积极,对展品的理解也会更加立体。

3.儿童展品解读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三岁左右的孩子,受特定视觉思维的限制,只有肤浅的认知。他们对展品的理解通常以“是什么”为主导。当他们来访时,他们经常问,“这是什么?”大一点的孩子会开始想象展品,将展品与他们头脑中已经有的图像进行比较和联系,并得出“喜欢什么”的结论。例如,在“文明的摇篮”展厅,一些孩子在看到夏津墓地出土的人骨时,会初步形成“这是一具人骨”的认识。然后,他们可能会转移他们头脑中已经有的图像来连接他们,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类骨骼就像电视上的白”。因此,儿童已经完成了对人类骨骼的解释。

四五岁以后,随着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肤浅理解,而是探索事物的相关性和本质特征。因此,他们对展品的理解逐渐加深,提问方式也逐渐从原来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转变为“为什么”。他们经常问“为什么”去探索展品背后的知识。例如,在“晋国八爷”的展厅里,许多小孩子会对城濮之战的场景提出各种各样的“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打?为什么人们被箭射中时会流血?为什么儿童出血后会死亡.通过这些“为什么”,孩子们完成了对城濮战斗场景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孩子们有一个明显的来访特征:他们喜欢触摸。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触摸展厅里感兴趣的任何东西。这是因为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主要取决于感知。他们通过直接接触和在感官的作用下,如反复看、听、摸、尝和嗅,知道事物的特征。因此,孩子们在参观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触摸东西,并通过触摸加深他们对展品的理解。

4.儿童访问反馈的调查与分析

由于思维和认知的局限,孩子们在参观完博物馆后通常无法形成对博物馆的完整的概念性理解。由于博物馆很少为儿童设立专门的解释,陪同儿童参观的家长和教师也不能给出专业和有趣的解释,儿童对展品或场景的理解往往模糊不清,印象不深,容易忘记。一些孩子说“他们不会再来第二次了”。然而,如果孩子们能被讲故事,根据他们参观的兴趣生活和有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触摸需求,并鼓励他们参与互动活动,孩子们将对博物馆有很大的兴趣,并说“他们稍后会回来”

三,幼儿教育策略探讨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义务与学校教育合作,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博物馆应该肩负起儿童学前教育的重任。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应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儿童解说的专业训练;二是儿童读物的科学编排;第三,学前教育活动的合理设置。

1.儿童解释的专门训练

目前,儿童的解释普遍是空白的。一方面,儿童不是博物馆的主流观众,他们的比例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解说工作不够细致,无法根据观众不同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给出适当的解说。因此,儿童解说的专门训练非常重要。

幼儿很小,认知能力有限。解释必须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以充分激发孩子参观的兴趣。首先,解说词的编排要简洁生动。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化和无意性决定了他们只会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感兴趣的展品上。如果信息内容太大,内容太大,文字粗糙,编排枯燥。他们很容易分心和不耐烦。其次,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道具的使用。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主要取决于感知。他们经常通过直接接触了解事物的特征。因此,道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展品。

2.儿童读物的科学编排

儿童读物是儿童发展语言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博物馆应该特别为孩子们安排一些合适的读物,帮助他们了解博物馆,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

儿童读物的编排应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在整个幼儿时期,特定的视觉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阅读书籍的编排上,我们应该抓住儿童的特点,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阅读书籍的内容,具有清晰的图案和具体的形象。

3.幼儿教育活动的合理设置

“玩耍”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活动。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游戏中会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和更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博物馆应该将教育活动与游戏有效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展品,激发儿童对博物馆的兴趣。

游戏的设置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他们应该以兴趣为导向,以避免游戏的沉闷。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氛围,给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游戏的热爱。此外,我们应该重视游戏的自由,避免干扰,让孩子自由玩耍,积极参与现有的游戏规则。

四.结论

本文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对博物馆观众中的儿童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参观兴趣、参观路径、展品解读、参观反馈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儿童的参观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大学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结论:适用于不知道如何撰写发展心理学和博物馆与策略的发展心理学专业大学的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以及发展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和相关论文题目写作参考资料的范文。

上一篇:春天的故事作文300字,寻访春天的故事300字

下一篇:生命作文600字,生命的美丽作文600字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