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农民工以后的出路在哪里(90后农民工数据)
本文是一篇关于社会影响以及如何撰写关于农民工、90后和社会影响调查的学士学位论文的范文。
摘要:近年来,“90后”农民工在全国流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老一代农民工一样,“90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一般,社会地位也较低。此外,由于他们一般都比较年轻,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扩大的压力下,他们很容易受到"象征性消费"的伤害。“90后”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正以与他们父母完全不同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90后”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描绘了他们的消费形象,分析了消费现象对农民工自身和社会的影响,从而为农民工和服务于这一群体的社会管理部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90后”农民工;消费;身份;社会融合
一、导言
1.“90后”农民工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90年代市场化改革和21世纪深化改革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城市,这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传统农民涉足非农产业。随着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出现了民工潮,民工一词由此定义。
最新的农民工考察报告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50.5%。[1]其中,“90后”农民工占很大比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90后”农民工与前两代人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进而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2],“90后”农民工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的比例持续下降,他们在服务业和个体经营中的比例反而持续上升。[1]
从农民工行业的变化可以看出,“90后”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是为了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也是为了寻求身份转换和未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90后”农民工从消费层面和身份层面向当地居民靠拢,要求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益。“90后”农民工更频繁地去城市中的商场、品牌店、中小餐馆,享乐性消费在他们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正是“符号消费”进行自我表达、认同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行动。
2.“90后”农民工的定义张雨林教授于1984年首次提出“农民工”的概念,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然而,“移徙工人”的完整定义尚未形成。在不同的研究中,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在本文中,农民工具体指的是拥有农村户籍,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90后”农民工,即出生于1990年及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岁以上的农民工。为了避免与学术界定义的概念混淆,本文将“90后”农民工称为除老一代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之外的“第三代农民工”。
二,“90后”农民工消费现状分析
1.研究理念
随着大量青年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完成了从“生产工具”到“消费主体”的身份转换,逐渐成为城市消费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产生的消费行为对城市经济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2017年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持续小幅上升,约为3400元,同比增长6.4%,为210元。[1]在这种背景下,“90后”农民工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年轻农民工的消费趋势和特点如何反映在这种分配背后,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设计了一份“90后”农民工消费信息收集问卷。由于研究涉及的总样本量过大,在现有条件下无法随机抽样,笔者仅在广州地区以方便抽样的形式收集了196份有效问卷,从小数据层面刻画了“90后”农民工的消费形象。
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婚姻状况来看,调查中已婚和未婚人口的比例差别不大(见图1)。
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90后”农民工已经开始承担起支持家庭经济的重要任务,这种地位的变化也将影响他们对消费品的选择。
从就业行业的选择来看,“90后”农民工从事建筑、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例大幅下降,从事餐饮、卫生、美容等服务业和个体经营的比例大幅上升(见图2)。
表现出“轻”的特征。
从教育状况来看,初中和大学学历的农民工是主体,明显好于老一代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更高的教育水平也意味着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城市生活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3.“90后”农民工的消费现状
(1)消费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近一半的“90后”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在此前提下,“90后”农民工的月平均消费为1000-2500元,其中大部分人需要消费月收入的一半以上(见图3)。与前两代农民工相比,消费水平明显更高。从行业角度看,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月消费普遍略高于从事工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
(2)消费结构
“90后”农民工每月仍有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住房、水电上。由于在城市购房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在城市租房,只有少数从事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的宿舍。为了节省住房开支,农民工经常一起租房或选择相对偏远和便宜的租房。因此,住房远离工作,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食物和交通的消费。
在被调查者中,超过50%的人表示每顿饭花费10~20元,约25%的人花费超过20元。总的来说,“90后”农民工的食物消费远远领先于两代农民工。食物消费高的主要原因是:①超过一半的“90后”农民工仍然单身,基本上不考虑自己做饭来节省开支,都在附近的小餐馆解决三餐;(2)已经建立家庭的农民工会受到短暂休息时间的限制,他们的家离工作地点很远,还会选择小餐馆或外卖。(3)为了充分享受午休,相当多的农民工会邀请朋友到餐馆吃饭、喝酒、聊天,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消费。这些现象进一步表明,“90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与前两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他们基本上不再愿意为了省钱而降低生活质量。
在交通方面,共享自行车已经成为“90后”农民工短途出行的首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出行成本。此外,公交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仍有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农民工表示,由于交通便宜舒适,他们也会选择在假期乘坐公交车。与前两代农民工相比,“90后”农民工明显呈现出注重享受的消费倾向。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部分是因为“90后”农民工非常年轻,对新事物有较高的好奇心和接受度。另一方面,由于几代农民工不同的生活经历,“90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与前两代农民工的另一个显著区别是,“90后”农民工在服装、服装、娱乐和通讯方面的消费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除食品、住房和旅游以外的一个重要支出项目。此外,少数移徙工人已经确立了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发展技能的概念。期望通过自我完善来寻找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且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就越倾向于在下班后参加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这也证明了教育观念对农民工消费选择的积极影响。
(3)“90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
在“90后”农民工消费考虑的主要因素中,质量和质量仍然是他们考虑的重点。然而,除此之外,24%的人倾向于追求和选择品牌,37%的人表示,除了质量,他们还会关注商品外观的时尚和美观。同样,在选择日常购物场所时,48%的人将购物中心列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地。18%的人会考虑去品牌商店购买品牌商品。“90后”农民工不同于前两代农民工简单的“物有所值,物有所值”的思维,他们在消费和消费场所的选择上会考虑更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因素,这也是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在调查“90后”农民工是否会提前计划消费时,31%的人会制定好消费计划并认真实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已婚人士,其余的仍然主要是休闲消费。这与他们的家庭责任有很大关系。对于前两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这决定了他们的收入主要是用来补贴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不多。许多“90后”农民工根本不用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即使他们建立了家庭,经济负担也相对较轻。调查数据显示,“90后”农民工80%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开支,一小部分用于补贴家庭和储蓄投资。
(4)“90后”农民工的消费特征
(1)消费的二重性。“90后”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他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们节俭的生活习惯。然而,由于他们一般都比较年轻,容易受到城市生活和消费模式的影响和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开始了解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并通过消费模式表达他们与城市居民的同质性,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消费的双重性。一方面,消费观念仍然保守的农民工仍然有满足其生活需求的消费标准;另一方面,那些消费观念过于激进的“象征性消费者”将会花光几乎所有的月工资甚至贷款消费,“月光家族”的比例将会增加。
(2)特殊消费增加。老一辈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除了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他们主要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盖房子,供养老人,教育孩子。消费结构是
调查发现,“90后”农民工把购物、唱歌和交友作为假日娱乐的主要形式。他们从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中获得情感归属和认同。同样,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和培训对于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以期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尊重,最终实现自我实现。
三,“90后”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
1.“90后”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意愿
在分析“90后”农民工的消费现状时,笔者提到他们会选择模仿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从而融入城市生活,摆脱农民工身份的束缚。但是,这种融入社会的意愿是否普遍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
根据调查,35%的农民工选择在他们目前工作的城市定居,而另外40%的人选择在他们家乡附近的中小城镇定居。与老一代致力于回乡建房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即使他们不能在目前工作的城市定居,他们也必须至少住在家乡附近的中小城镇,这显示了“90后”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转型中的两重性。
2.“90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与城市当地居民联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改变了前两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因此,工作重心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90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就农民工自身的心态而言,本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以广州为例,只有约18.4%的“90后”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广州本地人有很大不同,约18.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本地人没有什么不同,30.1%的人认为“有差异,差异很小”,而其中最大比例(33.2%)的人从未注意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本地人有所不同(见图4
与《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18.7%的农民工相比,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充分反映了“90后”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有信心。
“90后”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不仅是因为他们简单地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也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他们想去掉印在身上的“农民”的标签,渴望通过获得城市居住权来摆脱他们作为“农民”和“农民工”不受尊重的现状。然而,他们目前的措施是通过消费向城市居民靠拢。为了平衡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和城市经营困难的现实,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四.对策和建议
1.积极开展农民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上所述,“90后”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已经形成了投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意识。一方面,相应的社会部门可以协助企业或工厂为农民工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这样,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工意识到了自我完善的重要性。通过“象征性消费”融入城市生活的消极观念将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转变为提高社会地位的积极观念。另一方面,这也将有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作。
2.促进中小城市发展
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农民工的首选。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工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人口的膨胀,人口
对于“90后”农民工来说,他们渴望的是“城市居民”的身份。城市本身是否发达并不重要。从农民工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城市工作,然后回到小城市生活,这符合他们进城的愿望和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打开中小城市的大门可以吸引农民工从大城市流向小城市。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同时将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带到小城市,促进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小城市定居所需的经济费用大大降低,可以满足农民工摆脱“农民”束缚、缓解社会矛盾的社会心理需求。
3.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开放中小城市,可以有效满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需求,但也会加速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人才短缺和发展不足。考虑到较发达的农民工和少数在城市工作的成功人士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本,可以采取政策和措施支持这些农民工返乡。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和乡村旅游服务业。返乡创业将为农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活力,使本地农民工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留住本地年轻人才,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
[1]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与调查报告》。2018-04-27。
[2]国家统计局服务部。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R].2018-04-14 .
[3]成叔。《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城市化研究》,[特区。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4]韩长福。谈论90后农民工[。农村,农业,农民,2010 (2): 23。
[5]董亚丽、张炎。《消费观念的实证分析》,[著。商业时报,2002 (18): 26。
[6]冯国珍。管理[。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76-277。
[7]李刚,刘阳辉。[: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征、困境及路径研究。Xi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 (6): 85。
[8]黄惠英。从代际差异角度分析农民工消费结构[[J].商业时报,2013 (12): 21-22。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项目编号: 201710561195)
参考社会影响论文:
化学期刊中影响因素的排序
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高
《中国医学杂志》的影响因素
医学期刊中影响因素的排序
社会心理学论文
论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这是一份硕士和社会影响本科社会影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式及相关优秀学术论文题目参考资料,关于免费教你如何写农民工和90后社会影响调查论文模式。
下一篇:神奇的鞋子,神奇的鞋子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