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0-04-29 07:14:19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85

《学术传播生态变化下的学术期刊编辑能力重构》

本文是一篇生态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例子,一篇学术期刊的例子和一篇重建与生态学论文的例子。

[摘要]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空前地扩大和加强了学术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学术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学术交流方式更加灵活,学术交流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学术评价机制也在不断变化。在学术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学术期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渠道。然而,总体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力需要重构。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技能来适应当前的学术交流形势,包括技术合作能力、服务用户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社区运作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是衡量学术期刊编辑及其期刊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学术传播生态;编辑能力;学术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由学者、学术期刊、学术信息和受众组成的学术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学术传播主要通过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其中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的核心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因其互动性和自主性,使得学术交流空前快捷、便捷和高效。当“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媒体”,每个人都能成为交流的“源泉”时,学术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得到空前的拓展和加强。目前,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使学术交流更加持久和活跃,提高中国学者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影响力,是每个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力亟待重构。

首先,学术交流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学术交流渠道拓宽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众多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成为学者传播学术思想和学术趋势最便捷的渠道。新媒体不仅是一些学术名人畅所欲言的平台,也是他们扩大影响力甚至塑造形象的有用武器。2010年3月,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开通微博。截至2018年3月,这一数字已达到977万。清华大学的李稻葵教授在他的微博上与377万粉丝分享了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观点。当他被选为“2010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时,他被评价为“用清晰模糊的语言向人们传播模糊的信息”。2016年9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以回应此前关于该项目的一些争议。第二天,院士也发表了一篇关于“知识分子”的文章:《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

两位科学家选择通过媒体传播科学的学术争论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关注,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高能物理的科学研究领域。

(二)学术交流方式更加灵活

与过去相比,学术交流往往局限于较小的学术范围,这就很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如今,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学术成就可以通过更灵活的表达方式扩大其社会影响,包括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插图。2016年9月,新浪微博发来了中国经济史专家李伯中的一篇文章。它获得了65万次点击,被转发了800多次,《[1》成为热门文章。这篇文章是李伯中先生在腾讯《人人网》上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原标题为《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天太冷》。该专栏的编辑对文章进行了处理,如修改标题和添加图片,使其更适合大众传播,从而使这样一篇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的学术文章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它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学术交流的有效性不断扩大

2015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2]随着公众科学素质的稳步提高和互联网在学术交流领域的深入应用,相关学术成果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逐步扩大。2016年10月12日,《“天”亡大明——环境史与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清易代》。这篇专注于科学领域的专业文章在“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发布后三个小时内阅读了超过10W。根据新数据产品* * * * * * * * * * *的挖掘功能统计,截至2016年10月12日,《知识分子》公开发表文章1040篇,共计27篇10W。[3 《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 《] 屠呦呦实现中国科学诺奖零的突破》 《一个巨大的进步:国际著名科学家评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于受到广泛关注,这10W篇文章中讨论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学术传播的有效性不断扩大。

(四)学术评价机制正在发生变化

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学术论文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才有资格被评价,学术评价标准中“只讨论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尽管学术界对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科学、权威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争议,但迫切需要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共识。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将有利于新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使评价更加开放,评价主体更加多样化。在2015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评选活动”中,主办方与百度学术合作,设定了5项评选标准,包括当年发表文章总数、当年引用次数、转载次数、评审专家分数和网络分数。除了同行评议,还引入了网络用户评议。2017年9月,浙江大学发布了《LIGO 发现引力波:人类从此拥有新的宇宙感知力》,根据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可以认定为浙江大学师生发表的网络文化作品的学术、思想和社会影响的国内权威核心学术期刊论文。虽然这一措施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对现有学术评价制度的有益补充。

二。学术传播生态变化对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挑战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学术传播新的内涵。学者传播学术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可以运行科学期刊。受众也从简单地接受信息转变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的过程。面对学术传播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广大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一)数据分析和使用能力的挑战

在传统学术期刊时代,编辑对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学术信息和资源进行筛选和分析,更多地依靠以往的经验做出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取和拥有更多的学术信息和资源,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在选题策划、栏目开设、稿件邀请和审稿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为了解学术交流的效果,提高学术交流的效率提供更加准确和科学的依据。大数据时代对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有大数据思维,能够科学分析和有效利用学术期刊数据库,不仅可以提高编辑效率,还可以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原本封闭的学术期刊内部运作过程逐渐变得开放透明。一些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建立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不仅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他们需要的学术信息和资源。2015年8月,《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成为首家尝试微信公众号多媒体同步发布传播新模式的高校学术期刊,整合了网站、微博和微信。读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阅读微论文、微信息并免费下载。作者可以随时在线提交、检查、处理或上传最新修订的文本。编辑和审稿人可以直接进入微平台处理或审阅稿件并提交审稿意见。[4]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这种具有内容制作、出版、传播、营销等一站式管理功能的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将做更多的工作,从界面展示、框架建设、内容运营等方面进一步考验编辑的综合能力和新媒体素质。

(三)用户聚合和服务能力面临的挑战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精确通信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术交流。可以预见,大规模的个人信息将彻底改变学术交流的模式。

在未来,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只能由用户掌握。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术传播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用户的阅读特点、研究范围和关注领域,并为他们推送必要的信息。然而,随着精准传播的深入,更需要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对用户的聚合和服务,这体现在增强用户粘性和改善用户体验上。包括向用户提供学术领域的前沿信息和趋势,促进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不仅吸引用户成为学术期刊的潜在作者,而且引导他们参与学术期刊从内容制作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只有将自己定位为信息服务提供者而非内容生产者,学术期刊编辑才能在未来的学术传播生态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重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编辑素质和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更多适应当前学术交流形势的技能,包括技术合作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服务用户能力和社区运作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成为衡量学术期刊编辑及其学术期刊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一)技术合作能力

整个互联网产业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希望拥抱新媒体,并不可避免地使用互联网技术。科技正成为学术期刊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和交流将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必备的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对新的互联网技术保持敏感。他们必须了解产品设计的原则,并注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不断探索新技术的空间,并有一定的想象力,使其内容建设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和需要。从国际同行的发展道路来看,注重技术合作正成为更多出版商取胜的法宝。

例如,爱思唯尔已经向第三方开放了它的应用程序接口,使得更多的技术团队能够在它巨大的能力上进行建设

我们可以开发更个性化、更符合需求的小功能,并且可以单独购买。这些功能包括专家协作、搜索和挖掘、内容管理和数据分析。它们提升了期刊内容的使用价值,扩大了市场范围,并逐渐形成了基于爱思唯尔期刊内容的知识服务生态系统。[5]其中,编辑团队和技术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2)信息传播能力

信息传播能力实质上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可能仅限于规划、起草、编辑、出版等。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还包括如何提高所产生的内容产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即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编辑应根据不同的出版平台处理信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建立三维高效的学术交流网络。2017年11月7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主办“学习十九大精神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创新研讨会”。第二天,《微信公众期刊》发布了与会专家的意见摘要,并在《公众期刊》上陆续发布了专家发言的内容。随后,该杂志在中国知网上统一了七篇专家文章,以供在线阅读。这些文章也发表在《财政科学》第11期期刊上。这一由新媒体、互联网和纸质媒体组成的传播链,达到了“反复顶”一个学术话题的效果,并能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发酵。[6]这不仅有助于学者在学术成果的“启动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也增强了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力。

(3)服务用户的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正从“受众”时代加速走向“用户”时代。挖掘用户,研究用户,为广大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提高服务用户的能力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而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大大提高自己为用户服务的能力。《财政科学》杂志是2016年中国100大数字期刊之一。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用户可以在微信服务平台上使用12个查询功能,如审稿、期刊、论文、信息、产品、专家等。

《中国激光》为了方便用户追溯论文,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数据列表”栏目,并发布了用于发表文章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列表。该列表直接链接到网站附件,供用户免费下载。2018年3月16日,《中国工业经济》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18年3号公开原始数据等附件列表。有些文章不仅包括公共数据Stata文件、程序DO文件、未报告的身体部分,还包括外部评论(初步审查和评论意见)和作者回复。

(四)社区运作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以移动终端为核心,连接人、信息和一切的社区生态迅速发展,垂直细分的社区蓬勃发展。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可以通过整合和调动学术资源、出版资源和媒体资源,聚集高忠诚度的用户,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可能成为未来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技能。《中国工业经济》杂志在2015年开始尝试使用微信平台建立“微社区”。从2016年开始,他们组织编辑委员会的专家开展讲座。通过在线微课,进行专业知识共享和互动,达到增加社区知名度和规模的目的。[7]举办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2017年12月,《现代医药卫生》杂志开通“中国激光微信读者群”,在其学术会议、专业培训、行业评选等活动中开展小额信贷墙活动。用户只要关注中国激光微信,发送文字、图片和表情,就可以在墙上展示,参与交流,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现场。杂志最终通过一系列的“粘性”措施牢牢地聚集了用户,为期刊增强实力、促进转型、提升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论文参考:

生态环境纸

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生态旅游纸

欧共体

上一篇:大暑节气的特点,大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描写星星的好句摘抄,描写星星的好段摘抄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