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进步。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质和环境意识;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他们应该具备在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并且知道如何扩展这种能力。
项目批准号:
主题类别:
主题主持人:
课题承担单位:
主要研究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本身应该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进步。它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给了教师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新课程的实施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研究创新和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关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况,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将一些成功经验升华为实践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和专业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以往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质和环境意识;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他们应该具备在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并且知道如何扩展这种能力。因此,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简单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因此,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已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和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变以前的“我想学”为“我想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是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有自觉的认识和反应,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简单的接受性学习,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性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探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单一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转向倡导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