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金融风险管控(金融风险管控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0-04-26 18:42:56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68

通过开放报告,作者可以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使毕业论文结构更完整,内容更详细。以下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期初报告论文,收集整理小编,供您参考。

设计(论文)题目: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本课题综述主要研究新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控制。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供求关系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一直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地,利率都受到严格控制。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各国金融抑制政策的背景下,由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以及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世界性趋势。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在现代经济中,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是用货币来表达的,货币的流动引导着资源的流动。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实体体系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由市场决定,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人民比改革前享有更多的福利。1996年,随着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放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启动。然而,尽管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它的竞争力一般远不如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因此,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限,资本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尚未实现。经济运行的物理系统和货币系统是相互促进和互补的。在实物系统的大部分价格已经商品化的情况下,货币系统的资本价格,即利率,客观上需要商品化。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管理经济。虽然我国金融市场仍可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大量外国金融机构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工具,极大地增加了我国货币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在与中国的市场博弈中,我们很可能会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即接受市场利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仍然对中国国内金融机构的利率控制过于严格,而中国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又过于缺乏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它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这显然对我国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实体的风险分析

1.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风险:由于中国市场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利率管理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央行宏观调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层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仍处于初级阶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占据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可能导致博弈论中高利率的纳什均衡。无论是谁降低利率都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只能是长期被抑制的利率大幅上升,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利率市场化使银行能够合法使用价格武器来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价格竞争将导致存款利率的不合理上涨。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风险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远见和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收益,存款利率的上调将在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价格战,必将给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

2.利差收窄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利润风险:与当前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差异将会缩小。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在争夺储蓄资源的过程中,会有逐步提高存款利率的压力;另一方面,对高质量贷款资源的竞争可能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缩小利率差,缩小银行的利润率。例如,与1980年至1985年期间相比,1986年至1990年期间美国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平均息差下降了54个基点(美国于1986年完成了利率自由化改革);与1984年相比,日本1994年的平均存贷款利差下降了82个基点(日本于1994年完成了利率自由化改革);韩国的存贷款利差从改革开始时的4个百分点降至改革结束时的不到3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差将普遍下降0.5%-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利息收入一般占总营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我国银行总数收益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服务功能不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不完善,手续费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利息收入甚至占总营业收入的85%-90%。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将对中小金融机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3.利率波动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将增加,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将增加。经济过热或萧条,货币和资本的供求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国际游资的影响,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支出取决于资产负债的金额、结构和期限,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或在利率频繁波动的情况下资产负债利差波动不同步,就会产生利率收益风险。利率变动越频繁,利率风险管理就越困难,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即时反应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和流动性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业务策略的影响。目前,利率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4.利率逆向选择增加了金融机构潜在的信用风险: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加息,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将被筛选出来,大量信贷资金将流入高风险行业。因此,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将会增加。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反过来刺激了高风险借款人的需求,挤压了正常利率下合格借款人的需求,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资的控制将大大放松。银行可能会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收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换取高回报,导致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泡沫,最终形成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企业的高利率借贷意味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根据风险加成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一直不愿意放贷,原因是企业效益差,贷款风险过大。然而,在利率控制的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风险收益,因此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然而,利率放开后,银行可能会冒着高风险获得高利率收益,而一些效益差或信用不良的企业也可能利用银行申请的极端逐利心态获得高利率贷款,这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进一步增加。

5.利率变动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性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业务很多,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预付工商贷款等。都具有期权特征。不管实际利率是正还是负,名义利率的变化经常给人一种利率的错觉。以存款为例。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会提取未到期的存款,然后以新的更高利率转账,从而减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然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提前偿还贷款并续贷申请,存款客户可提前提取存款并转向高于收益的其他投资方向,如债券和股票。无论利率是升是降,只要这种变化存在,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客户期权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进一步加剧了期权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三。文献评论

黄达(2002)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对市场的决策权,市场利率是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市场主体可以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各自特点独立确定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间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交易主体有权决定利率;(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标;(4)中央银行有权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利率。

薛(2003)认为,通过对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分析,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2)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市场化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导致异常的最重要因素

王中革(2009)认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企业对利率信号的敏感性和资本价格的约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1)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2)利率市场化强化了企业贷款期限的短期趋势;(3)利率市场化增强了企业融资的灵活性;(4)利率市场化增强了企业资本管理意识。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

张华(2010)认为,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现金转移利率、国债和(651,389)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均已完全市场化。然而,一些金融资产的利率仍然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之下。因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有一定的约束。这些制约因素是:(1)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2)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建设滞后;(3)企业对利率不敏感;(4)社会信用缺失;(5)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

熊芳(2005)在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启示。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在完善其他相关金融交易支持机制之前,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利率。第二,加强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银行可以积极利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上下限等业务,在降低资产价格变动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同时规避风险。第三,建立和完善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网,建立和完善科学严格的监管体系。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严格科学的监督体系。此外,政府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终贷款制度,将有助于防止银行倒闭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挤兑引发的银行连锁倒闭的系统性风险。

陈向阳等人(2007)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中国缺乏利率传导机制。(二)利率市场化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完善。(3)中国尚未形成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4)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参与者。(5)我国金融监管不够完善:一是金融监管成本过高,效率过低;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关系混乱,缺乏有效协调。最后,金融监管立法不到位,导致没有法律依据,监管机构很少或根本没有执法,导致违规事件频发。

顾宁、黄立平(2007)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为了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需要建立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标准化信息披露系统。此外,金融市场的主体应该具有充分和充分的竞争力。最后,应建立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征的监管体系。第二,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其成熟度,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学会制定自己的价格。第三,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企业在健全的融资体系基础上建立融资行为,并具有较高的投资利率弹性。第四,基准利率的确定和中央银行利率控制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意味着中央银行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中心

徐才(2010)认为,就当前形势而言,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稳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已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2)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水平。(3)规范利率操作者的市场化:一是提高央行货币的独立性政策;第二,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最后,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财务意识。

安林俊(2010)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1)继续坚持渐进式改革。为了给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我们必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2)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如果金融监管松懈,由于政府的保护,银行将从事高风险贷款,而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结果,银行系统的风险直接增加了。(3)完善金融机构的支持机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市场取代货币成为利率定价的主体。这一改革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定价体系的建立。(4)加快企业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真正目的是让经济活动提供一个准确的调整指标和信号。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利率市场化下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现状。

2.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管理目标和控制措施

3.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V.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外数据库,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为论文做准备。

2.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案例说明层次分析法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任务安排

12月20日和1月5日,学生们选择了这个话题

4月15日,撰写4月21日的开幕报告

4月22日,5月12日论文

5月13日5月19日中期检查

5月20日5月26日论文第二稿

5月27日,6月9日论文

6月10日、6月16日论文评估

6月17日6月23日论文回复

上一篇:100件不开心的事,100件开心的事

下一篇:晋人南渡,南渡三案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