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俊实,陈玉成与韦俊
早上7点,我们“寻找好朋友”小组的7名成员聚集在学校门口,乘坐51路公交车到32路。韦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童年的故事。韦老师从事民族器乐研究已有60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韦老师就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当时,韦还编制了一个包含大量民间音乐的“数字子集”,但并未受到重视。韦老师觉得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了弯路。
今天是7月10日。经过昨天一天的休息和调整,今天没有早起的压力。早上7点,我们“寻找好朋友”小组的7名成员聚集在学校门口,乘坐51路公交车到32路。不幸的是,51路公共汽车提前一站下错了车,32路公共汽车走了相反的路。最后,我在一个荒凉的地方乘出租车去了目的地。今天,我们的行程是再次去定海福利院采访韦俊云先生
我们一到达韦俊云先生的房间,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老师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和我交流舟山非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让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不要丢失。”
也许是因为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我们的采访没有那么拘谨,我们一到就和韦先生聊了起来。韦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童年的故事。那时,他的家庭很穷,他的父母咬牙切齿地要他读完初中。那时,他知道他学习音乐,他的家人坚决反对。后来,他得知大学毕业后,他是一名教师,并不情愿地同意了。
韦老师从事民族器乐研究已有60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如《舟山锣鼓 试探一个新乐种的形成和发展》论文;被评为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参加了5次国际研讨会,其中2次由教科文,联合国组织和主持
韦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非, 舟山的物质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早在20世纪50年代,韦老师就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称为口头文化)”的建议。当时,韦还编制了一个包含大量民间音乐的“数字子集”,但并未受到重视。韦老师觉得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了弯路。太多的注意力被放在形式上,这需要花费人力和金钱,但是收效甚微。
通过与韦,先生的两次交谈,我觉得韦先生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学习精神旺盛的学者,更是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热爱非物质文化的艺术家。